- 點擊數: 418
六都議員挺氣候法治 世界環境日能轉盟成立「淨零轉型地方連線」
兩年來各縣市紛紛宣示2050淨零,而六都雖提出淨零目標與路徑,多數卻沒有淨零自治條例等法規機制,也尚未編列氣候預算,僅台北市進度領先。
兩年來各縣市紛紛宣示2050淨零,而六都雖提出淨零目標與路徑,多數卻沒有淨零自治條例等法規機制,也尚未編列氣候預算,僅台北市進度領先。
年初《氣候法》三讀通過,環保署目前正在研擬碳費相關子法,預計2024年開徵碳費。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民間團體今(2日)宣布成立碳稅聯盟,主張應盡快立法從源頭課徵碳稅,避免碳費專款專用於補助業者減碳設備,無法接軌歐盟;也應成立氣候基金,將碳稅收入用於償還碳債、補貼因淨零轉型受衝擊的企業及個人。
基隆四接填海造陸引發民間不滿,台電二度縮減填海造陸面積,並東移避開珊瑚高覆蓋區,基隆市府日前以填築範圍變更為由廢止同意開發函。公民團體「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今(2日)在環保署前召開記者會,要求環保署暫緩環評程序,待台電拿到基隆市府同意後再續審。
2022年底,第一輛純電動大貨車正式在台灣掛牌,相比於傳統大貨車,這輛26噸純電大貨車一年減碳量52噸,為綠色運輸未來開啟新篇章。首批2輛來自瑞典重型車輛製造商Scania。
為衝刺綠能目標,經濟部與農委會預計推出「綠能發展區」,提高「低地力」農地、「非養殖生產區」魚塭設置光電比例。地球公民基金會今(1日)召開記者會批評,經濟部2022年4月承諾的光電空間規劃原則「能源用地白皮書」尚未公布,將徒增光電與農漁業衝突。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預定今(1日)晚間簽署首批協定,為台美斷交以來架構最完整的貿易協定,目標年底前完成12項議題談判。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等環團與立委邱顯智昨(31日)舉行公聽會,建議協定環境章納入五大訴求,包括氣候變遷、遠洋漁業環境與人權、有效救濟機制等,創造貿易與環境雙贏。
台塑集團30日召開股東會,關注環保、人權的民間團體在會場前拉起布條抗議,痛批台塑集團在國外設廠造成污染,頂著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名號,實為「台灣之恥」。
走入亞馬遜深處,茂密繁盛的林木之間,巴西正在馬不停蹄地興建六個環狀物,每個環由16座鋁合金塔組成,塔高12層樓。彷彿這一切還不夠像個科幻片場景,它們還將在空中吐出濃濃的二氧化碳迷霧。
為加快再生能源發展,歐盟正野心勃勃地修正「再生能源指令」(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RED),希望將2030年再生能源目標從32%拉高到42.5%。
美國債務即將抵達上限,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預估的債限日從6月1日修正為5日,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談判爭取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