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 368
繫纜懸浮恐干擾漁業 環亞浮動式離岸風場補正再審
環境部3日對環亞離岸風場進行環評初審。本案為浮動式風場,海中纜線飄忽不定,環委擔心可能造成漁獲損失並影響鯨豚生存。而開發單位對周遭石虎、濕地鳥類的生態影響調查也不足,
環境部3日對環亞離岸風場進行環評初審。本案為浮動式風場,海中纜線飄忽不定,環委擔心可能造成漁獲損失並影響鯨豚生存。而開發單位對周遭石虎、濕地鳥類的生態影響調查也不足,
歷經半世紀努力,金山四磺子坪地熱發電廠將於本(10)月正式商轉。這是全台第一座火山型地熱開發案,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昨(3日)參觀後表示,地熱有望作為基載電力,「剛剛在監控中心
企業掀起淨零排放與碳中和熱潮,促成自願性碳交易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蓬勃發展,2021年市場價值已達20億美元。但近期卻有兩篇報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自願性碳市場遭逢七年來首次萎縮,幅度達6%-8%。對想靠碳交易換取氣候調適資金的開發中國家來說,這可能不是好消息。
明(3日)起,環境部接連安排離岸風場環評初審會議,風場環評潮再襲來。經濟部近期則是公布離岸風力發電區塊開發第二期(3-2期)選商規則草案,環保團體指出,選商缺乏環境與社會影響的審查,將造成當地利害關係人衝突。經濟部應捨棄現有競價模式,也不該用國產化項目做為最後評選排序,才能體現淨零的公正轉型精神。
海委會海保署四年前開始系統性盤點海洋生態系分布,今(2)日公布碳匯能力估算結果,全台現存藍碳量逾34萬公噸,逐步掌握全台15縣市的「藍碳生態系」。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森林具碳匯能力早為人熟知,但近年科學家發現,紅樹林、海草這類海洋生態系的碳會能力更勝森林。海委會與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建立合作網絡,藍碳復甦網絡指日可待。
本土電線、電纜龍頭業者大亞集團近年跨足再生能源,旗下漁電共生案場「志光」規模全台最大,第一期85MW今年7月取得電業執照正式商轉,發電量逾億度。大亞也積極佈局儲能,光儲合一儲能系統同步竣工,目前規劃中的志光案場第三期,不排除規劃為室內型漁電共生。大亞董座沈尚弘強調,光電進場更需顧及社區及環境,會先得到里民的支持才做。
綠色和平發布「2023年氣候變遷議題調查」,顯示近九成民眾投票時會考慮氣候政策,但我國總統參選人目前提出的2030年再生能源佔比目標,皆遠低於國際期望。綠色和平昨(27)日呼籲各參選人,應將2030年的目標提高至40%以上,並提出具體發展政策,回應選民期待,趕上國際進度,擺脫緩慢蝸牛形象,朝淨零排放(Net-Zero)全速前進。
經濟部的組織調整昨(26)日正式生效,因應新興能源發展,能源局改制為能源署,組織架構從四組變六組,分工更細。而中央地質調查所與礦務局整併成立的「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將投入地熱等再生能源探勘,並力拼年底前推出《礦業法》相關24個子法草案。
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排碳量少的小島國家受害最深。吐瓦魯、萬那杜等九個小島國家決定聯合起來,要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給個解答,溫室氣體排放讓他們的國家深陷危機,甚至
前年底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提出針對開發中國家的新氣候融資計畫,看似大有進展,其實早在10年前已開發國家就已承諾過,且至今實際給出的資金仍然嚴重不足。同時,一直採用貸款
歐洲議會13日通過新規,將逐步提高歐盟機場使用永續航空燃料(SAF)的占比以落實航空業減碳,目標是在2050年達到70%。新規待歐盟理事會批准後,預計於2024年1月1日生效。
「運具電動化」被列為我國淨零戰略之一,經濟部長王美花24日回應電動運具業者訴求,透露明年將開放民眾出售換購電動機車碳權與空污額度給工業區,一輛最多4000元。若加上現有補助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