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 1163
醜聞、禁令、產業競爭 德國交通不得不向低碳轉型
BMW、賓士、奧迪、保時捷、福斯,這些車廠世界知名,是德國人的驕傲,但說到交通轉型跟減碳,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交通部門已經連續兩年排碳量不減反增,2016年甚至比2015年高出
BMW、賓士、奧迪、保時捷、福斯,這些車廠世界知名,是德國人的驕傲,但說到交通轉型跟減碳,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交通部門已經連續兩年排碳量不減反增,2016年甚至比2015年高出
未來的交通會是什麼樣子?到處跑的無人車或是天空飛的巴士?這似乎很虛幻。德國交通轉型智庫Agora Verkehrswende執行長霍厚德(Christian Hochfeld)用案例描述他認為這世紀結束
與台灣不同,德國近1/3的小客車都採柴油引擎。過去,柴油車打著省油與二氧化碳排放較少的名號成為「環保」的選項。2015 年因福斯集團柴油車廢氣排放造假醜聞大受打擊,之後又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五月間指出,德國從建築設計階段即考慮能源效率的提升,值得台灣學習。話語一出,引發一連串質疑。有人認為,氣候帶不同,德國根本不需要冷氣;也有人說
在台灣,許多家電都有彩虹標示貼紙,用顏色代表電器的節能績效等級,鼓勵消費者購買環保產品。在德國,房屋節能也有類似的標示系統──「建築能源護照」(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簡稱EPC,
VZBV投入能源領域的起源是1973年的石油危機,德國在1976年頒佈《節能法》(EnEG),隨後制訂建築的保溫、隔熱、暖氣等能效標準,一連串新制上路,不但消費者摸不著頭緒,連專業
KfW屬於國有銀行,經費來自政府預算。過去12年,KfW累積協助400萬棟房屋提升能源效率,估計帶動3000億歐元的建築相關投資,促成德國有1/2的新建房屋都達到KfW標準,成果傲人。
從立法層面設定能源效率標準、要求從業者和使用方遵守,是最直接的建築節能推動手法。可是,法令加嚴人人嫌,德國卻從1977年就開始設定建築節能標準,而且每隔幾年就把標準
六月初,正被炎夏高溫燒烤的台灣,被赴德參訪的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一席話語:「德國幾乎沒裝冷氣,屋內卻不會熱」,瞬間挑動敏感神經。有人直言兩地氣候差太多,難以類比,
風機在德國並不稀奇,高速公路或火車兩旁不時可見大型風場,但進入萊茵-洪斯呂克後,比例偏高的風機還是令人訝異。這問題不只外來客有感,當地也曾就此辯論。縣長布爾赫
農民、家庭、合作社和小型能源生產商一向被視為德國再生能源的支柱。2012年資料顯示,46%的再生能源由民眾與農夫擁有,傳統德國四大電力公司只佔5%,但這個情況正在改變。
在地區電動巴士的採購上,德鐵已經看向中國。歐施曼無奈地說,德鐵是國營公司,當然希望以德國優先,但歐洲電動巴士市場選擇實在不多,價格也太高,並不符合營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