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劉庭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隨氣候變遷日益加劇,極端降雨頻傳,淹水已難以避免,除了治水工程外,更需研究如何與水共榮。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與台北大學合作,辦理「承洪國土・韌性安居-與洪水共築美好家園」特展,分享在地耐淹智慧案例,邀請民眾認識不怕水淹的「承洪韌性」思維。
水利署署長賴建信於開幕致詞時,引述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與中央氣象局團隊發表的「台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指出台灣在21世紀中理想減緩情境(SSPI-2.6)下,台灣平均年總降雨量會增加12%,平均年最大日暴雨強度增加幅度為15.7%。這顯示氣候變遷挑戰已迫在眉睫,必須務實地思考應對策略。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認為,即便台灣的防洪工程可說是相當全面完備,但在極端氣候之下,淹水仍難以避免;一味與洪水抵抗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要想辦法與洪水共存、培養韌性,才是永續解方。
賴建信說,與洪水共存的思維,是未來應對水環境變動的重要政策方向。水利署正推動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在地滯洪等政策,以提升面對洪水之韌性。2019年「全國治水會議」也達成共識,在氣候變遷影響下,無法避免超過工程保護標準的淹水事件,因此必須培養社會對淹水的容受力,包含心理建設、改造建築與基礎設施規劃。
廖桂賢建議,需打造即使淹水也不發生災害的環境,提升環境的耐淹力、提升「承洪韌性」。他說,展覽中將介紹國內外應對洪水的調適經驗與案例,邀請民眾一同發想淹水情境的創意解方。
展覽主題包含「水來了怎麼辦?」、「承洪韌性是什麼?」、「耐淹作物點點名」、「承洪韌性實驗室」等,介紹國內因應洪水的調適經驗、耐淹水作物與產業,以及嘉義縣東石鄉掌潭村的韌性規劃方案,讓民眾透過具體案例認識承洪韌性。
除了平面展示與影音資料,展覽也借鏡美國舊金山兒童創意博物館的神秘寶盒挑戰(mystery box challenge),邀請民眾選擇牆面上的淹水情境,使用「承洪韌性體驗包」提供的各種媒材動手做出創意解方,吸引不少親子家庭參與挑戰。
- 地點:樂活共生實驗基地(新北市永和區水源街41號)
- 展期:3月7日至22日(15日休館)9時至21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