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白天太熱,改晚上捕魚就好了嗎? 高溫下的農漁困境與性別平等危機

    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高溫,正威脅著那些需在大太陽底下工作的勞動者,其中又以農漁畜業受到的影響尤劇,而在此之中,還進一步隱藏著讓女性受到更嚴重影響的「非性別中立氣候危機」…

    榴槤、沙漠甲蟲、幽靈魚啟發靈感 仿生大自然的建築藍圖

    仿生建築是透過模仿自然界中動植物、昆蟲等構造,打造的創新、永續建築方案。早在約30年前的辛巴威東門中心,就受白蟻丘和仙人掌啟發,仿造白蟻丘的通風設計,讓熱空氣從煙囪排出,冷空氣從建築底部流入…

    全球最大水壩落腳西藏 中國雅魯藏布江大壩引發水權、迫遷、生態危機

    全球最大水力發電工程19日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舉辦開工儀式,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親自出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預估年發電量約3000億度…

    精選新聞

    抗高溫調適行動策展 中央地方攜手啟動「熱產業」

    環境部與北市府、勞動部、氣象署、地環保局與企業合作,25~27日在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陽光大廳舉辦首場抗高溫調適行動策展,提升全民對高溫風險的認知與調適行動力…

    碳邊境調整「台版CBAM」2026年上路 首波列管水泥業六大產品名單出爐

    台灣版CBAM即將上路,為進口產品進行碳邊境調整。環境部24日說明,優先推動水泥及鋼鐵產品,預計明(2026)年上半年完備法規之後正式啟動「試申報」,未來進口商必須申報列管產品的碳含量…

    2050年前科學園區用地增3000公頃 政策環評:優先使用已污染土地

    台灣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國科會日前提出「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書」修正,規劃2050年前將有7440公頃科學園區用地,約等於新竹市七成面積…

    電子報

    [Newsletter] 2050倒數淨零 Countdown to Zero

    為了達到《巴黎協定》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各國透過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作為對氣候科學最好的回應;由於科學數據明顯證實全球暖化與人類活動製造的碳排放成正比,因此透過各部門別減少或停止碳排...

    [Newsletter] 氣候治理下的公民參與機制

    隨著氣候緊急的時代來臨,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推出長遠的減碳規劃與設立新的減碳目標,更透過增修法律或另訂氣候變遷法,使政策有效落實;然而,無論是在執行政策或訂定法律之前,若缺乏公民溝通或是社會高度共識與支持,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Newsletter]「邁向深度低碳社會: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轉型政策研討會」會議紀實(下)

    2020年10月20日中研院舉辦「邁向深度低碳社會: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轉型政策」第二場次由周桂田教授主持,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及能源轉型...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2167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