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抗高溫調適行動策展 中央地方攜手啟動「熱產業」

     環境部與北市府、勞動部、氣象署、地環保局與企業合作,25~27日在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陽光大廳舉辦首場抗高溫調適行動策展,提升全民對高溫風險的認知與調適行動力。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強調,抗高溫與氣候調適並非僅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動,更需要落實到民眾的日常生活。

    「抗高溫調適行動展」北部開展。攝影:鍾依靜。

    從政策到生活 五大展區完整呈現全民抗高溫調適力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報告,2024年是工業革命以來最熱的一年,也是全球年均溫首度超過1.5°C的里程碑,未來極端高溫情況仍將加劇,施文真指出,調適需要跨部會長期的在地行動,本次特展匯集中央與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及民間企業的力量,規劃五大主題內容,共組「熱產業」,協助民眾認識高溫議題、掌握實用調適方法。

    本次抗高溫調適行動展,首場的北部展區規劃「抗高溫行動路徑」、「第一線勞動守護與重點族群照護」、「高溫預警與氣候科研」、「城市高溫調適行動」、「民間企業抗高溫行動」共五個展區。

    民間展出方面,彰化浦田竹鹽創辦人陳村榮收購無人產業逐漸沒落的竹子,改制成竹炭、竹鹽,並改善燒炭製程中的煙害問題,研發成的竹鹽粉,可迅速補充電解質,在夏日飲用預防中暑。振宇五金副總經理洪珮芳也指出,涼夏專區販賣大型充電型電扇也頗受好評。

    彰化浦田竹鹽創辦人陳村榮收購逐漸沒落的竹子,改制成竹炭、竹鹽,並改善燒炭製程中的煙害問題,研發成的竹鹽粉,可迅速補充電解質,在夏日飲用預防中暑。攝影:鍾依靜。
    振宇五金副總經理洪珮芳指出,涼夏專區販賣大型充電型電扇也頗受好評。攝影:鍾依靜。

    學者點出台灣抗高溫行動路徑兩大優勢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子平表示,台灣在氣候調適上不僅重視科學研究,更強調將研究成果實際應用於政策與城市規劃中,如國科會TCCIP所提供的格點化氣候資訊,能夠協助各地方政府掌握精細的區域氣候變化風險。

    台北市為例,市府從水綠降溫、通風設計、遮蔭設施到建築節能等多方面進行調適,市有建築部分,針對四個熱區要求「1+級」的建築能效標準,成為其他縣市仿效的示範案例。

    林子平進一步指出,台灣推動氣候調適的兩大優勢,其一是國內重視以科學為基礎的決策,另外,民眾普遍期盼政府能善用國科會等單位累積的知識與研究成果,積極倡議並落實調適行動,無論是機車族遮陽設施,或是童遊戲場遮蔭設施,社會各界對於具體改善措施都展現高度關注與期待。

    因應各縣市調適策略不一,中、南部特展亦規劃不同高溫因應之道,預計8月8~10日在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橢圓廣場舉行,南部場則於8月22~24日於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入場大廳登場。

    中央地方聯手 首度試辦抗高溫調適對策演練

    為強化極端高溫下的應變能力,環境部也在本月23日試辦「抗高溫調適對策演練」,共有16個中央部會與台北市、新北市政府共同參與,「有點像是每次有颱風,就會有防災應變中心的設計。」施文真說。

    施文真指出,目前高溫尚未被《災害防救法》列為法定災害類型,但隨著氣溫頻創新高,像是近期雙北地區已發布橙燈預警,若連續三天超過高溫門檻,地方政府便會啟動降溫應變作業,且許多調適措施將跨縣市協同進行,因此更需及早建立標準化作業程序,以因應未來可能高達有40°C等高溫。

    台北市張溫德副市長補充,法國在氣溫超過36°C,巴黎鐵塔即關閉,以保護遊客安全。這類國際作法值得借鏡,台北市未來也將持續深化高溫調適演練,與各局處密切合作,特別針對戶外工作者、兒童與高齡者等脆弱族群加強防護。

    臺北市副市長張溫德。攝影:鍾依靜。
    台北市副市長張溫德。攝影:鍾依靜。
    灑水車降溫展示。圖片來源:環境部。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2168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