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鄒敏惠(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2021年上半年,台灣接連歷經乾旱與暴雨的侵擾,對看天吃飯的農漁民而言,氣候危機對他們的衝擊遠比排碳大戶或都市居民更為深刻。然而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發現,政府正在研修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卻極少有農漁民知道,因此昨(24日)聯合農漁代表中華民國養殖漁業協會執行長侯彥隆、穀東俱樂部發起人賴青松與立委召開記者會,提出一份超過400位農漁民的聯署簽名書,疾呼實行有效碳定價的必要性。
氣候危機已迫在眉睫,台灣農漁民面臨減產消失危機
在過去一個月的時間,綠色和平走訪了台南、嘉義、雲林、彰化、宜蘭等縣市,直接跟當地農漁民對話,發現了農業的氣候困境。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洪昇邦表示,氣候危機在默默危害農漁民,他在南部山區親眼看到,大片的龍眼樹要結果的時候沒有水,要收成時又遇到大雨,農民最後只能看著空一片的樹梢嘆氣。
綠色和平認為,為了解決農漁業面臨的氣候困境,政府應對排碳大企業徵收有效碳費獲取金源,來擴大實施氣候調適政策,打造更有氣候抵抗力的農漁業環境,實現污染者承擔的氣候正義。在走訪的過程中,綠色和平也收集到超過400位台灣農漁民的聯署簽名書,共同要求落實有效碳定價。
第一線生產者發聲 養殖漁民、農民親身感受氣候變遷
記者會上,農漁界代表替第一線的生產者發聲。侯彥隆表示,自民國98年至民國109年,每年天然災害對養殖業累加起來的災損已經超過新台幣140億元,平均每年都至少超過10億元的損失。他提出三項呼籲:「大家要致力減碳」、「政府協助養殖業面對極端氣候調適性的生產」以及「有效碳定價入法」。
賴青松表示,農民是最貼近水資源的一群守護者,「在宜蘭種植水稻20年來,明顯感受到氣溫增高與稻米質量的改變,特別是夏季持續高溫及瞬間暴雨的影響。」
他期待政府能透過碳定價的政策,以實質經濟回饋支持農地農用,讓地主願意保留農地,為台灣整體社會留下糧食安全的命脈。「當台灣不可避免進入大缺水的時代,坐擁豐沛地下水源的蘭陽平原,甚至是上游的水源地帶,卻只見到越來越多高空屋率的商品豪宅,農地破碎化的問題日益加劇。」
環團促修法草案徵詢農漁民 環署回應將廣邀各界意見
立委劉建國表示,因應氣候變遷,這次修法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收費」,不論是收取碳費、碳稅或提高超排、違規時的罰款等,但錢收入國庫後如何運用?劉建國認為,此次修法必需加入對於「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或不良影響」進行補助的概念,以防未來不論是農漁民或任何產業因氣候變遷遭受影響時,政府都能靈活反應,迅速給予協助。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洪昇邦強調,真正站在台灣氣候第一線的,不是工業、科技業,而是農漁產業才對,環保署卻從來沒有跟他們徵詢過修法的意見,10月底的草案公佈後,只草草弄了一個網路意見信箱,連一場公聽會都沒有辦。
環保署回應表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將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在進行預告60天的程序,後續將廣邀各界召開研商會。而與農業相關的氣候變遷調適措施,也在此次修法的「氣候變遷調適專章」中列入,加以強化我國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