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 376
吃豆救地球 無毒、無豆味的品種豌豆
豆類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蔬食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來源。豆類種類繁多,其中比起可能牽涉到毀林問題的黃豆,豌豆其實對環境更友善,不僅能改善土地肥力,還能適應乾旱氣候。
豆類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蔬食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來源。豆類種類繁多,其中比起可能牽涉到毀林問題的黃豆,豌豆其實對環境更友善,不僅能改善土地肥力,還能適應乾旱氣候。
光電場與生態保育爭議不斷,地球公民基金會24日舉行「地面光電發展需要的生態資訊與保育機制」座談會,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組長林瑞興表示,目前審查機制並未強制業者處理生態課題
疫後經濟成長,製造業用電增加。環境部25日公布最新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台灣2021年淨排放量較前一年成長4.56%。學者分析,我國碳排受製造業景氣強烈牽引,要達到2025年減排10%的法定目標,
隨著氣候變遷,全球力拼減少溫室氣體。甲烷的溫室效應強,成為減排重要課題,連牛羊打嗝、排泄產出的甲烷都要管制。不過,最新跨國研究指出,河溪周圍的人為建設、都市的廢水處理不完全,都可能增加甲烷排放。
大新竹地區電動小客車登記數高於全國平均值,車主想要在自家社區車位充電,卻阻礙重重。立委邱顯智、王婉諭23日邀集中央部會官員到新竹舉辦座談會。王婉諭指出,2040年市售小客車全面
環境部22日成立,新設四署一院隨之揭牌。氣候變遷署首任署長蔡玲儀公布最新碳費時程,我國將於2024年初確立碳費費率、2024年盤查碳排、2025年依盤查結果開徵碳費。也就是說,全台約
揭下紅布簾,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首任環境部長薛富盛今(22)日共同見證成立36年的環保署走入歷史,正式改制為「環境部」。蔡英文表示,環境部未來有統籌氣候政策、
今(22)日環保署正式升格環境部,時代力量黨團與環保團體舉行記者會,檢討過去環保政策,也提出未來建言,期許環境部落實環境優先。還有更多環保團體在今日提出期許,
《氣候變遷因應法》新增徵收碳費、溫室氣體多元減量機制規定,為因應排放量盤查與查驗需求,環境部9日預告「溫室氣體認證機構及查驗機構管理辦法」修正草案,在昨(21日)研商會
啤酒花可以抗菌防腐、賦予不同的風味,是啤酒釀造過程的重要添加原料,但啤酒花卻經不起高溫日曬。德國啤酒花農場主人威默(Josef Wimmer)跟當地的太陽能公司Hallertauer Handelshaus合作,在農場中架設太陽能板。一來為啤酒花遮陽,保持土壤濕度,二來用太陽能發電,所發的電力約可提供250戶家庭使用。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第13屆能源部長會議15~16日於美國西雅圖召開,全體會員國一致同意通過「APEC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呼籲各國制定能源轉型政策時應考量社會各面向的公平與福利。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這是APEC第一次提出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國內應更加重視。
總統蔡英文宣示2024年底前達成「8年20萬戶」社會住宅目標,台灣營建研究院昨(17日)舉行「營建產業ESG循環永續目標研討會」,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執行長黃景茂指出,時值台灣大量興建社宅的關鍵時刻,納入循環經濟將讓效益最大化,幫助營建產業減碳。黃也表示,目前僅桃園及台中社宅才有的「空調產品服務化」,預計今年推廣至全國社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