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減少甲烷排放不只牛羊 跨國研究指河流棲地破壞與都市廢水也是關鍵

    隨著氣候變遷,全球力拼減少溫室氣體。甲烷的溫室效應強,成為減排重要課題,連牛羊打嗝、排泄產出的甲烷都要管制。不過,最新跨國研究指出,河溪周圍的人為建設、都市的廢水處理不完全,都可能增加甲烷排放。

    研究發現河溪排放了大量的甲烷,而且這背後的影響因素,並非緯度或溫度,而是河溪周圍的棲地。圖片來源:Unsplash
    研究發現河溪排放了大量的甲烷,而且這背後的影響因素,並非緯度或溫度,而是河溪周圍的棲地。圖片來源:Unsplash

    都市廢水處理不全 影響甲烷排放

    甲烷只會在大氣停留十幾年,但吸熱能力約為二氧化碳的25倍。石油和天然氣、牲畜和垃圾填埋場都是甲烷排放的來源,但科學家發現,城市地區排放的甲烷量超出估算值三到四倍,原因可能是未經處理的廢水。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W-Madison)土木與工程系教授肖爾(James Schauer)解釋,研究團隊在孟加拉首都達卡發現甲烷排放超乎預期後,將研究擴大到61個城市。進一步分析後發現,超出的甲烷排放與都市未處理的污水有關。污水的有機物排入水體時,會在低氧的環境分解,進而產生甲烷,排放到大氣。

    這份跨校研究今年3月發表於《環境研究通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主要作者、聖路易斯大學(Saint Louis University)地球與大氣科學教授德弗伊(Benjamin de Foy)表示,如果全世界都市廢水處理系統都能達到完全處理的水準,將可減少全球甲烷排放達10%之多。

    高度開發導致河流甲烷排放上升

    河流、溪流也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但影響排放甲烷量的原因仍缺乏研究,今年8月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跨國研究發現,影響河流甲烷排放的重要因素並非緯度或溫度,而是河溪周圍的棲地。

    河溪流年平均甲烷濃度 (a) 和排放量 (b)。圖片來源:擷取自研究報告
    河溪年平均甲烷濃度 (a) 和排放量 (b)。圖片來源:擷取自研究報告

    威斯康辛大學湖沼學中心教授史丹利(Emily Stanley)解釋,有些河流的周圍是泥炭地、濕地或雨林,土地蘊含豐富的有機物,有機物在厭氧環境分解產生甲烷。但有些河流的高甲烷排放則跟都市與農村的人類活動有關。

    經高度開發的棲地,如農田排水溝、污水處理廠,或者混凝土搭建的雨水渠道,經常累積大量的有機物,形成厭氧環境,進而排放大量甲烷。

    研究的主要作者、瑞典農業科學大學(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博士後研究員羅徹(Gerard Rocher)指出,換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藉由淡水河的保護和復育來減少甲烷排放。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