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 199
九案五開發商同區角逐中彰外海 大中部風場環評補件再審
西班牙能源商伊比德羅拉(Iberdrola)在中彰外海規劃「大中部離岸風場」,昨(12日)進入環評初審。由於業者未能掌握海底砂波動態,難以評估風機的安全性,環委要求重新評估砂波移動對基樁及海纜的影響,決議本案補件再審。目前共有九案在中彰外海同區塊競爭,環保署坦言是「始料未及的狀況」,未來會和能源局討論調整機制。
西班牙能源商伊比德羅拉(Iberdrola)在中彰外海規劃「大中部離岸風場」,昨(12日)進入環評初審。由於業者未能掌握海底砂波動態,難以評估風機的安全性,環委要求重新評估砂波移動對基樁及海纜的影響,決議本案補件再審。目前共有九案在中彰外海同區塊競爭,環保署坦言是「始料未及的狀況」,未來會和能源局討論調整機制。
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2020年2月宣布將投入10億美元,以達成全球第一家碳中和航空公司的願景,但近日消費者提出集體訴訟,控告達美航空在2020年3月起就以達成碳中和做廣告,誤導民眾,有漂綠之嫌。此外,訴訟也批達美購買不好的碳抵換計畫,質疑其減碳成效。
國內積極推動能源轉型,社會高度關注電力問題。台新金控與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2日舉辦「2023台新淨零電力高峰論壇」,邀請日本九州電力會長瓜生道明等人與產業界人士對談。瓜生道明看好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俗稱小型核電廠)的可行性,認為有三優點、三缺點。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每年依污染裁罰金額、次數,頒發「環境金害獎」給污染最重的事業單位,中油連續五年獲得榜首,空污違規次數、裁罰金額都是領先。其他則有台鍍科技、大成雞肉、經濟部工業區服務中心等事業,因水污嚴重上榜。
昨(5日)是世界環境日,蔡政府邀請環保團體入府會談。「全國NGOs環境會議」依慣例彙整環境議題建言書交付總統,今年建言數量再破往年紀錄,高達83項。總統府也拉高規格,派出所有部會首長出席。
台灣氣候聯盟和清華大學、成功大學與台灣師範大學等校合作籌備「台灣氣候學院」,今(5日)舉行揭牌儀式。台灣氣候聯盟指出,國內產業面臨減碳壓力,對氣候治理的人力需求越來越多,設立學院可補足人才缺口。
兩年來各縣市紛紛宣示2050淨零,而六都雖提出淨零目標與路徑,多數卻沒有淨零自治條例等法規機制,也尚未編列氣候預算,僅台北市進度領先。
年初《氣候法》三讀通過,環保署目前正在研擬碳費相關子法,預計2024年開徵碳費。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民間團體今(2日)宣布成立碳稅聯盟,主張應盡快立法從源頭課徵碳稅,避免碳費專款專用於補助業者減碳設備,無法接軌歐盟;也應成立氣候基金,將碳稅收入用於償還碳債、補貼因淨零轉型受衝擊的企業及個人。
基隆四接填海造陸引發民間不滿,台電二度縮減填海造陸面積,並東移避開珊瑚高覆蓋區,基隆市府日前以填築範圍變更為由廢止同意開發函。公民團體「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今(2日)在環保署前召開記者會,要求環保署暫緩環評程序,待台電拿到基隆市府同意後再續審。
2022年底,第一輛純電動大貨車正式在台灣掛牌,相比於傳統大貨車,這輛26噸純電大貨車一年減碳量52噸,為綠色運輸未來開啟新篇章。首批2輛來自瑞典重型車輛製造商Scania。
為衝刺綠能目標,經濟部與農委會預計推出「綠能發展區」,提高「低地力」農地、「非養殖生產區」魚塭設置光電比例。地球公民基金會今(1日)召開記者會批評,經濟部2022年4月承諾的光電空間規劃原則「能源用地白皮書」尚未公布,將徒增光電與農漁業衝突。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預定今(1日)晚間簽署首批協定,為台美斷交以來架構最完整的貿易協定,目標年底前完成12項議題談判。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等環團與立委邱顯智昨(31日)舉行公聽會,建議協定環境章納入五大訴求,包括氣候變遷、遠洋漁業環境與人權、有效救濟機制等,創造貿易與環境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