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全球逾20億人住在氣候風險紅區,氣候融資脆弱指數CliF-VI是什麼?

    氣候災難一再重創全球經濟,本就財務困窘的國家更是深受其害。然而,傳統風險評估模型難以呈現各國面對氣候衝擊的真實處境。為此,美國哥倫比亞氣候學院推出「氣候融資脆弱指數」(CliF-VI),將債務、儲備、治理能力等列入評估,更貼近國家因應氣候風險的真實能力。根據這份指數,全球有超過20億人居住在氣候「紅區」,其中有許多非洲國家的高風險多因債台高築,賽普勒斯及烏克蘭則因地震與戰爭名列其中。

    三張圖看重啟核三公投結果:430萬同意票分布在哪?為什麼沒過門檻?

    第21案公投在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中,以430萬同意票大於150萬不同意票數,但沒有通過投票權人數1/4的門檻(須500多萬張同意票),結果為不通過。

    極端高溫、暴雨、洪水 氣候變遷正讓戶外音樂節變調

    近幾年台灣的音樂活動蓬勃發展,戶外音樂祭遍地開花,吸引許多樂迷一同參與。與此同時,極端天氣事件也來參一腳,2024年原訂在台南舉行的浪人祭因颱風侵襲而部分取消

    精選新聞

    全球濕地流失逾4億公頃 聯合國拉姆薩濕地大會《維多利亞瀑布宣言》盼扭轉現狀

    全球濕地正在快速消失,是森林消失速度的三倍。專家警告,濕地生態系是維持全球生物多樣性,與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今年7月,各國代表齊聚辛巴威,參加第15屆拉姆薩濕地公約大會(the 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盼能強化對濕地保護與復育的承諾。

    一場「失敗」不意外的公投:南北投票差異大、地面戰、藍綠對決 學者分析原因

    重啟核三公投23日開出結果為不通過,投票率約30%,創下2017年《公投法》修法以來新低。同意434萬票,不同意151萬票,雖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但同意票數低於門檻而未通過。學者分析,不通過原因與執政黨非核立場搖擺、未動員、冷處理有關。不過屏東鄉鎮總共12萬票同意、9萬票不同意的比例,已是超乎預期;此外,不同意票更能反映出「反核公民基本盤」。

    歐盟太陽能警訊 市場預測十年來首度負成長

    太陽光電在6月剛創新紀錄,成為歐盟最大的電力來源,7月的產業預測卻指出,今年歐盟太陽能市場恐出現十年來首次的負成長。分析指出,國防與本土產業支出增加,壓縮綠能補助,顯示歐洲國家的優先政策正在轉向。

    電子報

    [Newsletter] 2050倒數淨零 Countdown to Zero

    為了達到《巴黎協定》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各國透過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作為對氣候科學最好的回應;由於科學數據明顯證實全球暖化與人類活動製造的碳排放成正比,因此透過各部門別減少或停止碳排...

    [Newsletter] 氣候治理下的公民參與機制

    隨著氣候緊急的時代來臨,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推出長遠的減碳規劃與設立新的減碳目標,更透過增修法律或另訂氣候變遷法,使政策有效落實;然而,無論是在執行政策或訂定法律之前,若缺乏公民溝通或是社會高度共識與支持,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Newsletter]「邁向深度低碳社會: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轉型政策研討會」會議紀實(下)

    2020年10月20日中研院舉辦「邁向深度低碳社會: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轉型政策」第二場次由周桂田教授主持,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及能源轉型...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224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