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梵蒂岡擬建光電場 教宗良十四世延續綠色衣缽發布減碳目標

    為展現減碳決心,《巴黎協定》規定各國需每5年更新「國家自定貢獻」(NDC)。梵蒂岡16日公布最新NDC,承諾到203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1年減少28%。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5月上任以來,各界關注其環境與氣候政策。教廷7月底與義大利政府達成協議,將在羅馬北方一片約430公頃的土地興建農電共生的大型太陽光電園區,為教廷提供再生能源。

    名間焚化爐明日環評 縣府為何要蓋? 從垃圾數據、調度政策看端倪

    南投縣府將在明(23)日召開名間焚化爐環評初審會議。縣府表示,截至2024年底縣內已堆置31萬噸垃圾,興建自主設施才能解決問題。然而從數據來看,南投人口逐年下降,垃圾量卻不減反增。

    不必跟汽車爭道 「荷蘭式」十字路口正重塑北美街頭

    當自行車日益風行,荷蘭的「保護式十字路口」也逐漸被北美各大城市採用,這項設計不僅能促使駕駛減速慢行,大幅降低交通事故,也能讓騎自行車成為一項更舒適的體驗。

    精選新聞

    能源轉型如何「最小衝突、最大共識」? 成大團隊推全資源IRP電力規劃

    台灣的電業規劃能否走向能源規劃,納入土地空間、社會衝擊、自然資源、氣候風險等因素,主動回應電源開發對環境與社會的衝擊?

    為尋找最小衝突的能源轉型路徑,成大團隊提出「台灣電業整合規劃指引」供決策者參考,指引中提出「全資源IRP」,旨在引導相關專業人員以整合性思維進行電業規劃。團隊建議,政府每年公布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未來應納入全資源IRP,用更整體視角規劃未來電力,並建立專責的電力規劃與監管單位。

    中研院首創二碳植物 固碳效率提升50% 登上《科學》

    中央研究院於16日舉行記者會,由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歷時20年打造出全球首例「雙固碳系統」的新型植物固碳機制,這不僅是自然界未曾演化出的「合成二碳(C2)」植物,並發現效果遠比預期好。實驗結果顯示,植物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量增加2至3倍,油脂產量也增加。此成果可為未來永續航空燃料及其他化學品提供潛在原料來源。該研究於今年9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氣候變遷助埃及斑蚊北移 升溫2℃情境下可能擴散台中、花蓮

    台灣正值登革熱流行季節,疾管署統計,截至9月1日已累計12例本土確診病例。國衛院最新病媒蚊研究指出,原以南部為主要分布的埃及斑蚊,去年已在雲林北港出現拓殖跡象,呈現北移趨勢。

    電子報

    [Newsletter] 2050倒數淨零 Countdown to Zero

    為了達到《巴黎協定》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各國透過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作為對氣候科學最好的回應;由於科學數據明顯證實全球暖化與人類活動製造的碳排放成正比,因此透過各部門別減少或停止碳排...

    [Newsletter] 氣候治理下的公民參與機制

    隨著氣候緊急的時代來臨,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推出長遠的減碳規劃與設立新的減碳目標,更透過增修法律或另訂氣候變遷法,使政策有效落實;然而,無論是在執行政策或訂定法律之前,若缺乏公民溝通或是社會高度共識與支持,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Newsletter]「邁向深度低碳社會: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轉型政策研討會」會議紀實(下)

    2020年10月20日中研院舉辦「邁向深度低碳社會: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轉型政策」第二場次由周桂田教授主持,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及能源轉型...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23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