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 248
從隨手關燈走入「系統節能」 立委與民團籲檢討八年未修《能源管理法》
國內電價在本(4)月全面調漲,立委洪申翰今(2)日與民間團體、產業代表召開記者會,呼籲經濟部儘速提出《能源管理法》(能管法)修法草案,強化節能與能源使用效率措施的母法授權。能源署回應,內部已
國內電價在本(4)月全面調漲,立委洪申翰今(2)日與民間團體、產業代表召開記者會,呼籲經濟部儘速提出《能源管理法》(能管法)修法草案,強化節能與能源使用效率措施的母法授權。能源署回應,內部已
由於缺乏長期運作的氣象觀測站,全球山區氣候變化的測量,一直是一個大挑戰。近日,由我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領銜的跨國團隊,首創山區氣候速度推估方式,發現全球17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
歐洲將人民置於能源轉型的中心,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莫不著力於設計友善的標案制度,好讓在地社區主導能源轉型。歐洲的經驗,值得台灣推動低碳社區、能源轉型、社區創生的相關機關參考。
台灣綠黨與泛歐綠黨訪台團昨(28日)於立法院舉行座談會,交流國安、經濟與環境議題。代表團成員、歐洲議會副議長郝塔拉(Heidi Hautala)指出,歐盟透過制定氣候法律、實施碳定價及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等
2023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熱浪、暴雨、野火、洪災接二連三。2024年初,強烈寒流又為北半球國家帶來零下30°C的恐怖低溫。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民調,近一半的美國人認為氣候變遷已經損害國家的心理健康。
我國碳費費率確定無法在第一季出爐。環境部說須考慮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日前經濟部宣布電價4月起調漲等因素,工商團體也連番擔憂「綠色通膨」影響。究竟碳費徵收對經濟衝擊是大是小?學者認為,
德國力拼淨零轉型,光電、風電裝置容量增加,帶動儲能市場。德國儲能系統產業協會(BVES)14日公布最新數據,在家用儲能的需求帶動下,儲能市場快速成長,2023年產業營業額超過157億歐元,成長近五成,大幅超出預期。
環境部前(26)日召開第二場碳費審議會,有重大進展。初步決議分階段調整碳費。不過,這意味著環境部預計在3月底敲定的碳費時程將跳票。昨(27)日環境部長薛富盛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當場致歉,面對朝野立委頻砲轟碳費遙遙無期
環境部長薛富盛昨(27)日表示,環境部已開始討論「台版CBAM」,但受限於《氣候法》無法達成,希望立院支持修法。我國採碳費制度,相較於歐盟,對內有碳交易系統(ETS),對外針對進口貨物有CBAM制度。台灣自外國進口的貨物不用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各地的水旱災等極端氣候變得更頻繁、強度更高,而冬季溫度上升、水氣減少等原因導致降雪減少,也讓另外一種災害的頻率悄悄上升,那就是「雪旱」。「雪旱」顧名思義就是降雪量不足造成的災害,
全國26個環保團體,23日於彰化鹿港召開第21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提出彰化不應再增設晶鼎焚化爐、不應將固體再生燃料(SRF)視為再生能源等90項提案,後續將整理成建言書,於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後交給總統納入政策列管
經濟部今(22)日召開電價審議會,宣布4月起全面調漲電價,調漲後的平均電價為3.4518元,漲幅約11%。其中,家庭每月用電700度以下者,調漲3~5%,每月電費增加最多20元。產業用電則依用電成長、衰退或持平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