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Nature》新研究:誰該為熱浪負責? 首度揭示污染者與極端氣候的隱形連結

    最近一篇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證實,全球大型化石燃料公司的碳排放,可能與數十起致命熱浪有直接關聯,也為追究石油巨頭在氣候變遷中造成的損害責任提供了關鍵證據。研究指出,全球前14大化石燃料公司中,任何一家製造的碳排放量,都足以讓50起原本幾乎不可能發生的熱浪,成為真實的災難。

    極端氣候打亂播種節奏 各國農民如何把希望種進「耐氣候種子」?

    氣候變遷下,高溫、暴雨、乾旱加劇,世界各地的農業都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培育能適應氣候變遷的耐氣候種子,成為糧食組織的重要目標。

    環境部AI司首度亮相 人工智慧環境治理有何任務與挑戰?

    走進這個月剛成立的環境部「AI司」,司長辦公室後方櫃子上擺了一包綠色乖乖,祈願系統穩定、工作順利。這層樓不僅有資安專家、資料庫高手、用AI追蹤環保犯罪的公務員,還有從前身監測資訊司一路走來30多年、建立起空氣與水質監測系統的老將。

    精選新聞

    一個人打不敗的對手 運動員攜手站上氣候倡議第一線

    實在太熱了,連體力過人,長年在戶外受訓的運動員也受不了!

    今年9月,極端高溫打亂了東京田徑世界錦標賽的賽程,主辦單位被迫將公路賽前三天的賽程提前30分開賽。10月,網球菁英齊聚上海大師賽,現場氣溫超過30°C且濕度達80%,24座大滿貫得主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兩度在場邊嘔吐,尋求衛冕冠軍的辛納(Jannik Sinner)因抽筋退賽。丹麥球星魯內(Holger Rune)喊道:「難道要等到選手猝死球場才正視問題?」

    氣象署預計11月提草案 「高溫」、「熱帶低壓」納災害天氣

    氣候變遷之下,高溫危害越發嚴重。氣象署表示,台北市一年內高於35℃的天數已達70幾天。氣象署擬修正《氣象法》,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中,讓「高溫假」有法源依據。氣象署長呂國臣今(3)日說明,11月就會提出草案預告,最快明年就可以完成修法,希望修法後立刻上路。呂國臣指出,近年熱帶性低氣壓亦造成相當大的災害,也建議將熱帶性低氣壓納入同款定義中。

    總統府氣候委員會睽違半年再開會 關注氣候調適、建築淨零

    睽違半年,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昨(30)日召開,委員會表示,在下月即將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前,將正式公布台版「NDC3.0」,宣布我國2035年減碳目標。半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委員會關注地方的減碳責任及風險調適作為不足,環境部表示,未來中央補助款可能與各縣市減碳及調適規劃的表現連動,也將與地方研議、訂出各縣市的減碳責任與氣候調適指標。

    電子報

    [Newsletter] 2050倒數淨零 Countdown to Zero

    為了達到《巴黎協定》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各國透過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作為對氣候科學最好的回應;由於科學數據明顯證實全球暖化與人類活動製造的碳排放成正比,因此透過各部門別減少或停止碳排...

    [Newsletter] 氣候治理下的公民參與機制

    隨著氣候緊急的時代來臨,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推出長遠的減碳規劃與設立新的減碳目標,更透過增修法律或另訂氣候變遷法,使政策有效落實;然而,無論是在執行政策或訂定法律之前,若缺乏公民溝通或是社會高度共識與支持,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Newsletter]「邁向深度低碳社會: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轉型政策研討會」會議紀實(下)

    2020年10月20日中研院舉辦「邁向深度低碳社會: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轉型政策」第二場次由周桂田教授主持,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及能源轉型...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236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