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 213
IUCN紅皮書更新:東非儒艮極危 鮑魚陷人類捕食與海洋熱浪雙重危機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12月上旬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雖然各國同意要在2030年前守護30%的陸地與海洋,但生態受威脅的程度仍比人類的行動快。...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12月上旬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雖然各國同意要在2030年前守護30%的陸地與海洋,但生態受威脅的程度仍比人類的行動快。...
核一廠除役即將邁入下一步,為準備拆除機組的「拆除階段」,台電規劃於廠內新建一座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庫,用來暫時存放拆廠時產生的低放射性廢棄物。今(29日)於新北市石門區辦理說明會,地方民眾出席踴躍,紛紛表達對貯存庫的安全性疑慮,希望台電說明發生意外的因應方式。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8日)審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草案取消生質能發電廠只能於工業區設置的規定,引發立委質疑可能侵犯農地。而草案要求新建物強制設置屋頂光電,卻未納建物規模及範圍細節,也遭立委質疑經濟部以空白授權的方式處理法案,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
國發會今(28)日公布2050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提出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減排目標為24%,12項具體策略如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在2030年達到45.46~46.12GW,氫能發電891MW、節電量達345.7億度等,還要搭配碳匯、碳捕捉利用等,達成減碳目標。
「用電大戶條款」自2021年元旦上路至今將滿兩年,綠色和平昨(26)日發布調查報告,報告聚焦台塑、遠東、中鋼、台玻、統一等五大傳統產業集團旗下13間企業,指出大型企業多以購買憑證等方式,來替代履行建置綠電的義務。
編按:2022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俄烏戰爭與能源轉型影響深遠,世紀洪災和氣候賠償警醒世人⋯⋯同時也有一些令人深刻感受到變化的,那些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小」新聞。回顧年度大事的同時,也不忘看看這一年裡你我的日常,在自然環境...
編按:一年又到了尾聲,2022年疫情帶來的影響正在慢慢恢復,卻又發生俄烏戰爭影響世界,在這動蕩與復原的一年裡,我們的環境又發生了哪些變化?人們又如何回應?從台灣到世界,最後再聚焦地方,環境資訊中心彙整2022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過去,迎接嶄新的2023年...
工業部門占臺灣排碳量過半,又高度鑲嵌於全球價值鏈。而當世界各國皆傾力打造低碳產業,並輪番築起綠色貿易高牆時,台灣如何加快產業轉型及工業去碳化的速度,亟需決策者趕緊補上政策缺口。歷屆聯合國氣候會議,經常對工業部門去碳化...
歐洲議會代表與歐盟國家代表18日針對歐盟碳交易市場(EU-ETS)的重大改革達成協議,將逐步削減碳排放配額,促使ETS涵蓋產業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相比2005年減少62%。此外,歐盟也將針對建築與道路運輸推出新的碳交易市場──「ETS 2」...
約莫過去15年之間,「公平貿易(Fair Trade)」商品開始在台灣流行,這概念源自1940年代,旨在幫助生產者獲得合理的報酬。近年受到碳權交易熱潮的影響,議題延伸到建立符合公平氣候標準的制度,小農不只是能獲得更合理的報酬,同時也為...
台灣近年開始重視森林碳匯,在鄰近的國家日本,森林碳匯制度行之有年,自2009年5月至2021年所有森林相關的碳匯項目中,森林生質能源發行了1107萬噸(13.8%),森林治理則累積了12萬7659萬噸(1.5%)的森林管理碳匯驗證量...
立法院正在審查《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即將進入院會協商階段。民間學者今(27)日呼籲,為了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必須課徵比碳費還廣泛的「碳稅」,呼籲藉修法機會將碳稅明確入法,並於2026年開徵,預期更有助達成節能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