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每年碳費收入估數百億元 環團籲氣候法修法建立監管機制

    報導/陳昭宏

    《氣候法》有望在本會期進入二讀,但碳費徵收及管理措施仍未定案,也缺乏監管機制,民間憂心將成「黑箱政策」。綠色和平今(20)日偕同立委洪申翰、立委吳怡玎,以及業界人士等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氣候法》應規劃設立供民間參與的「碳費審議委員會」,也要定期公開碳費基金的使用情形。

    綠色和平表示,建立監管機制,能讓中小企業充分向政府表達意見、並獲取完整資訊。與會的民間企業代表也指出,中小企業其實有心走向低碳轉型,但往往受限於資金無法達成,呼籲政府未來碳費基金,應優先挹注中小企業轉型,讓中小企業成為減碳助力,而非僅是「繳錢的角色」。

    綠色和平今(20)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氣候法》應規劃設立「碳費審議委員會」,也要定期公開碳費基金的使用情形。攝:陳昭宏
    綠色和平今(20)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氣候法》應規劃設立「碳費審議委員會」,也要定期公開碳費基金的使用情形。攝:陳昭宏

    《氣候法》碳費政策未定案、缺乏監管機制 民間憂成「黑箱政策」

    《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草案已在5月通過立法院委員會審查,最快將在本會期進入二、三讀。而在先前會議中,已經確立會朝收取碳費的方向立法,但目前法案中關於碳費的訂價、徵收、管理及使用方式的規劃,都尚未定案,更缺乏「監管機制」。

    為此,綠色和平今日偕洪申翰、吳怡玎、台中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張清良、高雄中小企業協會執行長鄭碧齡等人召開記者會。綠色和平指出,當法案通過後,每年徵收的碳費估計將達數百億。然而管理機制不透明,加上開放度不足,可能令整個法案「籠罩在非常巨大的黑箱中」。

    「不受監管的碳費政策,就是黑箱政策。」綠色和平氣候能源專案主任洪昇邦進一步說明隱憂。他認為若碳費缺乏監管,主管機關將可以任意操作碳費機制,大眾卻沒有意見表達的空間。如此一來不僅減碳效果存疑,更無法檢驗目前棘手的中小企業轉型困境,是否真的有受到碳費基金的協助。等於放生中小企業獨自摸索、面對艱難的轉型過程。

    綠色和平氣候能源專案主任洪昇邦表示,碳費缺乏監管,主管機關將可以任意操作碳費機制,大眾則沒有意見表達的空間。攝影:陳昭宏
    綠色和平氣候能源專案主任洪昇邦表示,碳費缺乏監管,主管機關將可以任意操作碳費機制,大眾則沒有意見表達的空間。攝影:陳昭宏

    中小企業低碳化的四大瓶頸 產業界籲碳費基金應用於輔導轉型

    綠色和平今年上半年曾調查超過100家中小企業對於淨零排放政策的態度,發現他們普遍認同淨零方向,且認為各大小企業應共同承擔責任。但由於規模較小、資金不足,中小企業即使有心想轉型,難度也很高。

    針對這點,洪昇邦指出中小企業面臨的四大問題,包括設備汰換過於昂貴、減碳技術未到位、買不到足夠綠電及缺乏碳管理知識。他認為,政府應在制定《氣候法》時,提出因應解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徵收到的碳費基金,協助中小企業因應低碳轉型。

    張清良也舉例,不少中部的中小企業已開始推動低碳轉型,但常常換一套設備就得花千萬以上,「這已經是很多中小企業的全部資本額了。」可見負擔相當沉重。鄭碧齡也強調:「中小企業不只是繳錢(繳碳費)的角色。」而應成為淨零的助力。

    台中企協理事長張清良表示,許多企業有意推動低碳轉型,但資金負擔相當沉重。攝影:陳昭宏
    台中企協理事長張清良表示,許多企業有意推動低碳轉型,但資金負擔相當沉重。攝影:陳昭宏

    環團籲推碳費「監管」機制 設審議委員會加強民間參與、資訊公開透明

    洪昇邦認為,碳費政策可以引導中小企業轉型,但對於什麼時候會被徵收、政府會有哪些輔導措施,中小企業都不清楚,因此集體陷入「碳焦慮」的氛圍中。對此,綠色和平主張,《氣候法》中應該針對碳費納入公正、透明的「監管機制」,確保資訊完整公開、意見充分表達。

    他也建議行政院轄下應設立具跨部會協調能力的「碳費審議委員會」,成員須包括中小企業、民間團體,以及專家學者等民間的參與。主管機關也必須每年公開碳費基金的執行成效,並依據國內、外的減碳進度及趨勢,彈性檢討碳費費率,確保這項機制能與時俱進。

    此外,洪昇邦也進一步提到,若監管機制入法、資訊透明公開,企業主就可以清楚看到碳費是如何運用在自己身上,又產生了哪些實質影響;而納入民間參與,也能讓業者在必要的時候,透過「碳費審議委員會」表達意見。

    針對綠色和平提出的「監管」機制,洪申翰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重申透明查核及檢驗機制的重要性。他舉例,在《氣候法》中制訂差別費率(費率優惠)並非不可,但必須要確保能刺激更大規模的減碳效益,而非「開個門讓大家找到減少繳費的方式。」更指出要建立差別費率的前提,就得必須徹底查核企業減碳量,不能讓企業自己說了算。

    碳費首波徵收鎖定排碳大戶 未來可能擴及中小企業 輔導轉型是當務之急

    根據環保署說法,碳費首波徵收範圍,將只鎖定在287家排碳大戶,並不會涉及中小企業。但洪申翰也指出,國外的碳費徵收通常是針對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則多採取碳交易手段。若台灣的碳費徵收不排除擴及中小企業,那就必須先讓企業主了解可能影響,並在這之前透過碳費基金協助轉型。

    洪申翰也表示,絕對不支持碳費基金補助排碳大戶,最應該優先協助的對象是中小企業和社會大眾。他指出,碳費基金應超前部署,先輔導中小企業轉型,才能培養企業的良好體質,因應未來須繳納碳費的情境。

    立委洪申翰洪申翰表示,絕對不支持碳費基金補助排碳大戶,最應該優先協助的對象,是中小企業和社會大眾。攝影:陳昭宏
    立委洪申翰洪申翰表示,絕對不支持碳費基金補助排碳大戶,最應該優先協助的對象,是中小企業和社會大眾。攝影:陳昭宏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4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