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建築節能在台灣(二) 推建築「能源護照」 歐洲能 台灣為何不能?

     文/陳文姿 環境資訊中心

    (系列報導,承接系列一)談到建築節能,不能不提源自德國的「建築能源護照」制度。德國買賣或租賃房屋時,房東須出示能源護照(Energieausweis),顯示房子的每年每平方公尺的耗能量,讓接手的房客或買主掌握房子能耗,以及未來可能要支付的電費。

    2009 年起,歐盟成員國也被要求推動能源護照制度。除了資訊揭露,這套制度也創造誘因,促使民眾主動改善建築節能,並帶動相關產業與市場。

    在台灣,從中央的環保署、營建署、建築研究所,到新北、台北等地方縣市,都曾評估「建築能源護照」在台灣的可能性。至今沒有推動,究竟歐洲能,台灣不能的原因是什麼?

    德國租售房屋必須提供建築能源護照,顯示建築物的耗能與等級。圖片來源:德國能源署(dena)

     

    營建署:國情不同  台灣建築後的追加設施多

    國內建築法規由內政部營建署主導。對於引入「建築能源護照」,營建署建築管理組組長高文婷從計算方法與查核加以分析。

    在建築耗能計算上,高文婷指出,台灣對新建建築都有節能計算跟簽證機制,計算建築物耗能不是問題。不過,建築能源護照不僅計算建築物,也要納入空調、燈光等設備。台灣跟歐洲不同,這些設備都是在建築完成後才追加安裝。如何將追加設備能耗也納入計算,這是比較困難的部分,目前還沒有答案。

    此外,查核制度也是問題。高文婷舉例,由誰來查?查核單位需具備什麼證照?如何查?查核後的結果有何限制?都需進一步討論。

    在德國買賣跟租賃房屋需要提供建築能源護照資料,顯示房屋每年每平方公尺的耗能資料。(本例為每年每平方公尺耗能237度)。資料下載自https://www.immonet.de/

     

    地方政府  需要中央法規配合

    台北、新北也曾評估引入能源護照制度,但最後都認定必須回歸到中央才可行,主要問題也是建築能源的計算。

    新北市經發局綠色產業科科長廖士煒解釋,早期的建築物沒有留下建材吸熱係數等資料,想計算建築耗能也沒有辦法估算,而家裡的冷氣與冰箱耗能又隨住戶而異,實在算不出建築耗能是多少!

    廖士煒說,還是需要中央先將能源管理的相關技術跟法規落實在建築法,地方才有辦法配合。

    學者:技術不是問題  政策方向要明確

    對困擾最大的建築能源計算,成大建築系教授,曾經擔任營建署綠建築專章專案小組召集人的林憲德,給了最新解答。

    林憲德說,台灣現行建築法規只計算建築外殼的節能。要引入「建築能源護照」,首先要將建築節能計算改採「全能源計算」。新的公式除了建築外殼,還加上空調、照明、熱水、電梯、換氣(抽風)等設備的耗能。針對這點,國內研究機構跟建築研究所今年已合力完成新的分析計算方法,建築能源計算不再是問題。

    林憲德說,推動「建築能源護照」除了計算,但還需政策配套──修法改變計算規定、訓練專業能源技師以擔任能源計算的工作、建立負責查核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等。這些工作需要人力,但不是主要問題,關鍵在於政府是否真的有共識、有決心。

    德經驗:政策配套協助  推動不動產市場

    引入建築能源護照制度,除了政府決心,另一個關鍵是民間態度。以往要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圖資或是淹水潛勢圖時總會引來地方反彈。

    擁有被動式房屋設計師執照的葉士傑從德國經驗來說。他表示,民眾為了有比較「好看」的建築能源資料(意即比較省能),就會去修繕房屋。這對於房屋維修整建市場,其實是一項利多。

    租屋網站上提供的房屋能源消耗的資料。以這間三房公寓為例,每年每平方公尺耗能135度。截圖自https://www.immonet.de/

     

    葉士傑說,德國政府提供民眾完整的修繕配套。聯邦政府指定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作為貸款銀行,由銀行委託專業諮詢公司進行建物評估、模擬修繕前後的能耗、提出改造與貸款額度建議。有了政府的支持,民眾配合意願也會比較高。

    林憲德建議,如果擔心民眾反彈,可先由公有建築或是民間的公共建築先示範施行。這類建築規模大,耗電量也比較大,節能潛力也很可觀。

    掌握能源消耗資料 掌握排碳未來

    政大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認為,建築的「能源護照」就像是電器的節能標章。政府不需要拿出強制手段,藉著耗能數字的揭露,最後,耗能愈高的產品就會愈難賣。

    戴秀雄說,能源護照具有多重意義。在能源管理上,政府可以藉此掌握建築耗能的情況。在提升國家經濟上,建築就是個重要市場,歐洲振興經濟一部份就來自建築的效能改善。

    林憲德補充,建築耗能量還可以換算成碳排放量,建築的「能源護照」等同是「碳排量護照」。巴黎協定許多國家都定下減碳目標,能源護照的實施更能掌握國際減碳趨勢。(系列報導2/5,繼續閱讀下篇

    環境資訊中心2017年10月26日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