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為煤電工人發聲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訪台:脫煤可預期 這些事現在就要開始做

    文/陳文姿 環境資訊中心

    29日一場壟罩南北的霧霾,讓全台再度「共體時艱」。跟夏天急於要求電廠多發電相反的是,這次矛頭指向燃煤電廠,要求減少發電。能源轉型的過程,燃煤電廠關鍵又複雜,既要穩定供電,又要逐步退場。紛爭中,有個角色常被忽略——煤電產業工人的未來應何去何從?

    台灣訂下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燃煤發電佔比從2016年的45.4%降到2025年的30%。廢煤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挑戰。今年波昂氣候變遷會議(COP23)中,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與國際工會聯合會一起對談「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強調非煤也要顧工人。

    摩根在加入綠色和平之前,曾帶領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第三代環境主義組織(E3G)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全球氣候變化計畫,也曾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審查編輯。近日摩根抵台宣導海洋減塑。本報特地趁此難得機會專訪摩根,深入探討國際減煤的經驗與做法,或能為台灣借鏡。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談國際脫煤經驗。 攝影:陳文姿

     

    煤電很貴很貴  民眾與政治力應面對廢煤未來

    台灣近日有二個緊扣減煤的議題。29日台中火力電廠遭減煤500萬噸,每年減少發電45億度,如改以燃氣機組替代,則增加39億元成本。同日,西台灣遭遇嚴重空污,全台76個空品測站,65個達到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的橘色等級,其中35個達到對所有族群不健康的紅色警戒。

    29日抵台的摩根也注意到這波霧霾。她表示,減空污的方法很多,無論是推動電動車、加嚴電廠排放標準、提高交通工具進入市區費用等,許多國家都有實例。問題不在方法,而是政治意志。

    摩根說,許多人從既有利益結構中獲利,他們阻撓減煤的腳步。也有許多人在這結構中受害,例如空污的受害者、氣候變遷的受害者,他們的聲音多半沒有被聽到。民間團體應該把這些人的聲音帶到前面來。不能只聽見企業的聲音,政治人物也要聽見這些民眾的聲音,並且跟民眾站在一起。

    摩根也提醒,一般民眾只想要用電,卻沒去想電從哪裡來。對於社會仍普遍認為燃煤很便宜的想法,摩根說,民間團體或是研究者須要更努力地把煤電的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知道煤電的健康風險跟氣候變遷風險,「煤不是最便宜的能源,煤電其實很貴很貴」。

    減煤又顧工人   摩根:環團應與勞團合作

    過去環保團體大都是火力集中要求政府跟企業廢煤,但在煤礦場或是燃煤電廠關門的同時,無可避免將讓工人面臨失業的風險,雙方的關係敏感。這次,摩根在國際氣候大會COP23中,卻是大力疾呼公正轉型。她與國際工會聯合會一起座談,談的是如何合作爭取煤電產業工人的權益。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執行長摩根(右)與國際工會聯合會秘書長布羅(左)對談環境與勞工運動如何共同推動公正轉型。攝影:賴慧玲。

     

    摩根指出,燃煤電廠退場已經是時間問題,這體系破壞環境,也無法保住工人。但這不是工人的錯,勞工失業的困境,民間團體應跟勞工團體應該合作一起解決。

    摩根說,工會可以藉著跟民間團體合作,在去煤的轉型過程中一起爭取合理的對待,例如轉職訓練、健保、退休金等保障。而民間團體也要去跟勞工團體合作,因為他們最清楚工人的需求。她也了解,過去雙方沒有相互合作的經驗,這是「雙方都須要學習的過程。」

    2016年台化彰化廠因三座鍋爐生煤許可證到期,展延未能通過,因而導致工廠停工,員工數從近千人降為300多人。從這事件可以看見減煤造成的失業與轉職衝擊。但在事件引爆的當時,許多民間人士跟勞工並沒有預期這樣的結果。

    「不能等到事情發生再開始」,摩根強調,「合作無法一蹴可及,信任關係的建立要從平時就做起」。平時就算沒有合作,也要維持關係,至少不要在事件發生時從零開始。但假設真的發生無法預期的狀況,至少也要努力保持對話。

    為工人設轉型安全網   政府與企業應負起責任

    摩根說指出,能源轉型是可以預見的,政府責無旁貸。民間團體跟工人合作,就是要喚起注意,要求政府與企業提早為去煤的轉型做準備。

    綠色和平呼籲政府提出減煤路徑。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提供。

     

    摩根表示,去煤後,工人的未來隨工作、地點、個人的人生規劃而異。年紀大的人或許會考慮退休,這時要考量的是足夠的退休金與照顧家庭的費用;比較年輕的可能面臨轉職,這時需要的是轉職訓練以及轉職過程中的生活費用。這將是一大筆費用,各國處理的方式不同,以德國為例,政府已經為硬煤(hard coal)的退場準備一筆基金。

    摩根認為,公司長期使用低成本燃煤,從中賺了大把的收益,把污染留給大眾,理應也要支付這筆轉型費用。但她承認,現實中這些公司常以公司倒閉破產等理由逃避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還是必須負起社會安全網的責任,為工人提供基本的社會救助、健保等保障。

    雇工人又顧經濟   減煤瓶頸待突破

    過去大力推動100%綠電的綠色和平,今年將重心轉到減煤。摩根解釋,這是一體的兩面,許多國家都願意承諾發展再生能源,但廢煤之路卻遇到障礙,所以綠色和平今年花更多努力在減煤議題上。

    摩根與德國的淵源頗深,2016年之前,她在德國總理理事會擔任永續發展計劃成員,也是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與德國總理梅克爾熟識。德國的能源轉型案例向來為台灣所熟知,但德國也是至今仍不願宣告廢煤的國家之一。

    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談國際脫煤經驗。 攝影:陳文姿

     

    摩根解釋,德國已經決定硬煤要退場了,但褐煤仍是國內的重要電力來源,也涉及許多煤電產業與煤礦工人權利。德國正值大選後要籌組聯合政府時期,梅克爾想跟社會民主黨(SPD)合作,但社民黨擔心工人權益受損。即便是德國,要同時廢煤、無核、並保有工業大國的地位,這也是一項挑戰。

    對於台灣再度以廢煤為由要求重啟核電的討論,摩根表示,核能的風險是真實的,沒有理由要社會去承擔這樣的風險。能源效率也很重要,透過能源效率省下的電力幾乎等於是另一個電廠。政府應一步步地去提升能源效率,展示它的潛力與好處,這一點,國際上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政府設下的能源轉型路徑規劃。資料來源:環保署 2017年11月

     

    第二個伴隨減煤議題而來的,就是以燃氣取代燃煤後,全民要負擔更貴電價的討論。台灣一度電平均三元,而德國一度電近十元,這點常被拿來當作台灣不該學習德國的「負面教材」。

    摩根表示,德國人願意接受高電價,是因為德國民眾充分了解燃煤、核能的真實代價,所以願意一同承擔並促成能源轉型。其次,相對德國的收入而言,這也是人民可以負擔的。再者,現在再生能源的價格已經大幅降低了,台灣投入再生能源的代價比德國少很多。

    環境資訊中心2017年12月3日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74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