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2020氣候變遷績效報告:31國碳排下降 台灣退步居倒數第三

    編譯/鄒敏惠;報導/陳文姿

    「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0)今天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上發布,顯示全球煤炭消費量下跌,再生能源投資逆勢成長,共有31國繳出碳排下降的成績單。

    同時,發表這份指標的智庫德國看守(Germanwatch)也點出全球氣候行動的反抗勢力——澳洲、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並指出這三國在煤炭及石油業者的遊說下,幾乎沒有提出任何正經的氣候政策。

    以排名來看,沙烏地阿拉伯今年總算不是墊底,但居倒數第二。美國較去年後退了三個名次,首次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今年的最後一名。台灣同樣後退了三個名次,來到第59名,全球倒數第三。

    CCPI 2020溫室氣體排放量表現。資料來源:Germanwatch;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CCPI 2020溫室氣體排放量表現。資料來源:Germanwatch;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報告作者之一的德國看守研究員哈根(Ursula Hagen)表示:「新出爐的CCPI評比,顯示了碳排放在全球尺度上的轉變,包括逐漸減少的煤炭消費。然而,少數大國仍持續抵抗這樣的趨勢——尤以美國為甚。」

    「我們看到阻止全球碳排放持續上升的機會,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中國的下一步動作,還有美國明年的大選結果。美中兩國都處於轉型的十字路口。」

    這份報告由看守德國、NewClimate Institute和Climate Action Network共同發表。

    台灣再生能源剛起步 專家:產業結構未改變 明年分數依舊不樂觀

    台灣政府看似力推再生能源,CCPI排名卻節節落後,今年較去年後退三個名次,排名第59位。

    多次參與CCPI氣候政策評比、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接受《環境資訊中心》訪問時指出,CCPI 的評比的80%來自資料數據,是數據統計至2017年,換言之,台灣近兩年(2018年、2019年)新增的再生能源都還未納入。

    徐光蓉指出,明年的排名未必會更好。一是2018年再生能源的增長還不多,離岸風電也還沒加入。二是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確實「沒有」降低。

    他表示,這份評比顯示,台灣2017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為13.6噸。從能源局2018年公布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預估,2018年並不會降低太多。台灣人均碳排高的主因是產業結構,工業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無論是馬政府或是蔡政府,都是竭盡所能的滿足工業需求,卻拿不出有效的減碳管制措施。

    CCPI2020 國家排行及分項成績。資料來源:Germanwatch。整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根據CCPI的記分,台灣表現最差的為溫室氣體排放與再生能源發展,分別為倒數第二與第四(排名第60、第58名),而氣候政策略佳,排第40名。

    同樣也參與CCPI評比、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則火力全開,指稱這是蔡政府能源政策80%都倚賴火力發電所致。謝英士表示,自馬政府2015年提出「國家自願減量承諾」(NDC),蔡政府上台除了發展綠能,並沒有明確的氣候政策。

    在CCPI公布的前一天,謝英士9日也搶先在媒體上發文公布台灣成績,並批評蔡政府利用濕地、林地發展再生能源,反而破壞生態,這是台灣在再生能源指標上得到低分的原因。

    歐盟、G20 減碳表現比一比

    歐盟:八國表現「佳」 波蘭、保加利亞「非常差」

    與去年相同,今年仍沒有一個國家的表現符合巴黎協定目標,因此前三名依舊從缺。

    部分歐盟國家仍保持領先地位,分別是分列第四名、第五名的瑞典和丹麥。丹麥是排名上升最多的國家之一,各項評比都獲得「佳」(high)或「非常佳」(very high)的分數。但歐盟國家也是落差極大,總分為「佳」的有八個國家,但是也有八個國家總分為「差」(low),保加利亞和波蘭兩國則是「非常差」(very low),排名分別是第49和50名。波蘭在再生能源項目的成績為「差」到「非常差」不等,而這兩國的氣候政策表現都是「非常差」。去年在歐盟國家吊車尾的冰島,今年進步了七名,排名第41。

    NewClimate Institute的Niklas Höhne博士分析,歐盟28國(整體)和德國的評分都維持在中等(medium),分列第22、23名。歐盟的排名較去年下滑一些,但可望藉由改頭換面的歐盟執委會與新任主席的領導下,在明年的評比中再次爬升。歐盟執委會的目標是2030年減碳40%-55%(以1990年為基準),長期策略則是瞄準2050年氣候中和。

    G20:兩個資優生,八個後段班

    以G20國家來看,排名第七的英國和排名第九的印度,是唯二評比為「佳」的國家。另外續留後段班「非常差」的八個G20國家,分別是澳洲(第56名,倒數第五名)、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美國是參與評比以來表現最差的一次。川普政府讓美國幾乎拿到全項的「差」或「非常差」。澳洲是氣候政策項目表現最差的國家,在總分100分中澳洲的評審專家只給出零分。

    Climate Action Network全球能源政策資深顧問辛格(Stephan Singer)表示:「這是一份以科學為基礎的評估,再次顯示那些碳排大戶無所作為,無助於當下亟需的排放削減和轉型,以防人類走向不可逆的氣候變遷災難。」

    「考量富裕國家所提供的氣候財務、損失與損害等支持,對於貧窮國家來說不僅是必要,且現階段還相當不足,但這個項目沒有納入評分,不然許多前段班的歐洲國家排名將會更差。」

    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中國,再度微幅進步至第30名(評比位於中等)。中國在其近年的能源組合中,再生能源占比逐漸增加,再加上氣候政策拿到相對不錯的分數,但在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效率項目上表現不佳,影響到整體排名。不過,一旦中國將其國內新建燃煤電廠的計畫付諸實行,就有可能前功盡棄,落入後段班。

    CCPI 2020各國表現。資料來源:Germanwatch;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CCPI 評比方法 檢視各國承諾是否符合巴黎協定目標

    今年參與CCPI評比的國家總共有57國(含歐盟),去年為56國,智利為今年新加入的國家。這57個國家相當於全球九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依據四大指標——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氣候政策(20%),前三項是根據客觀數據評比[1],第四項則採專家評審,由各國的非營利組織或智庫擔任[2]。前三項指標又可分為14個細項,以巴黎協定規範——限制暖化升溫2°C,甚至1.5°C以下為依歸,檢視各國的行動是否符合這個目標。

    在溫室氣體排放項目中,CCPI使用「生產導向的排放量」(production-based emissions)[3] 為唯一的評估標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碳排計算制度,要求國家需要為自己排放的溫室氣體負責。

    註釋

    [1] 2020 CCPI為公平評比57個國家,在量化評比項目中所能取得的最新數據為2017年資料,但CCPI也採取五年為一期的趨勢觀察(以2020 CCPI為例,區間為2012-2017年)

    [2] 2020 CCPI的蒐集期間為2019年9月至11月。因此在氣候政策項目上,亦囊括截至2019年11月1日為止的政策表現。

    [3] 目前國際上對於國家層次(national level)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主要是以「生產過程」所帶來的排放量(包含燃料使用的排放、製程排放等)做為計算基礎,對應所得出的排放量稱為「生產導向的排放量」(production-based emissions)。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中的「國家排放清冊」(Annual National Inventory Report),即是以此為原則做為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統計的基礎。(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4] CCPI報告以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稱呼我國,本文於圖表中亦忠實呈現報告用語。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775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