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躉購」係啥?專訪綠電保證收購制度創始人 深度解析

    報導/陳文姿

    台灣大力發展風能,傳出政府要花上二兆元買電,採購綠電常聽見的「躉購制度」,最近常常被高價補貼財團、全民當冤大頭等負面傳聞圍繞,但真相究竟如何?躉購的意義又是什麼?為此,記者專訪這套制度發源地的起草人費爾(Hans-Josef Fell),除了澄清各界對躉購的誤解,他也提出新一代的躉購制度,以解決再生能源比例增加後的穩定供電問題。

    德國《再生能源法》的起草人,有「再生能源之父」費爾(Hans-Josef Fell)。攝影:陳文姿
    德國《再生能源法》的起草人,有「再生能源之父」費爾(Hans-Josef Fell)。攝影:陳文姿

    躉(ㄉㄨㄣˇ)是「整批」之意。躉購可以說是對綠電的「保證收購」,源自德國2000年《再生能源法》的Feed-In Tariff(簡稱FIT)制度,這套制度讓德國再生能源裝置量迅速提升,目前已有全球70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

    躉購跟一般補貼制度有很大的差異。一般的補貼是由政府補助設備購買,卻難保證設備被良好維護。2000年德國開啟的躉購制度是由民眾掏錢買再生能源設備,政府以躉購費率收購綠電20年,綠電發愈多,民眾愈有利。以台灣風電為例,如果風機毀損,沒風發不了電,都會是廠商的損失。

    躉購是花大錢?買綠電而不是買設備,讓政策更延續

    「躉購不是補貼。」費爾強調,補助是用人們納稅錢,經費掌握在政府手中,預算沒有了,政策就會中斷。2000年他所設計的躉購是由全民買單,沒有預算上的限制。

    費爾解釋,德國設定躉購費率是以合理利潤5%-7%為準。費率太低了,無法促進投資,太高了,全民負擔會增加。

    躉購的制度設計是大家都能加入再生能源發電。費爾說,他很希望傳統能源大廠一起加入,可惜,傳統電廠獲利都在20%以上,他們看不起小利。反而公民、小公司、農夫熱心投入,成為德國能源轉型的主要支柱。

    5
    德國再生能源佔比,紅色為原本2000年預計2010年要達到的目標。資料來源:Hans-Josef Fell,《今周刊》提供

    躉購讓電費變貴?因為工業大戶沒承擔

    德國再生能源躉購產生的附加費是由民眾負擔,從電費帳單就可以看到這筆費用,因此流傳一種說法:實施躉購,電費就會變得像德國一樣貴。費爾從二點加以澄清。

    首先,他認為資訊公開透明是好事,德國卻只做到片面的公開。補貼核能電廠、補貼化石燃料的資料都沒有顯示在帳單中,對健康與環境的影響也沒有被列出來。他希望燃煤與核電的真實成本一併被看見。

    其次,他說德國於2000年實施的再生能源附加費是要求「全民」買單,只有極少數能源密集產業例外。但2009年修法後,大型公司轉向電力市場買便宜的電,他們不用負擔附加費,導致家戶負擔變重,這件事應該以修法解決。

    他強調,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年年大幅下降,可惜電價反映的是政治決策。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德國家用電費(以年使用3500度的家庭為例)的各項組成。淺藍色即為再生能源附加費。以2017年為例,每度電29.16歐分,包含6.88分是為再生能源補貼而付出的電費。資料來源:clean energy wire

    競標才會讓躉購費用下降?小容量發電仍需躉購支持

    隨著再生能源成本價格一再降低,歐洲已經開始從躉購走向競標制度,甚至出現競標價零元的超低價。而台灣的風廠開放競標的結果,也出現每度2.2245元的破盤價。這是否意味躉購退場時刻即將來到?費爾對此持保留態度。

    他表示,競標是大型電力公司、大型太陽能案場、或大型風廠之間的競爭,他們可以提出更低的價格。但再生能源另一個特點是分散式系統,讓每個人可以在家裡屋頂裝太陽能,農夫裝置生質能,小村發展小水力發電,這些小公司無法再競標市場競爭,競標會扼殺他們的發展。

    他提議,40MW以上開放競標,40MW以下維持躉購,讓民眾有直接參與再生能源的管道。

    201707德國能源轉型參訪
    德國太陽能的補助價格快速下跌(紅線)與投資金額(橘色長條)。資料來源:Strom report

    綠電太多電網會不穩?可修正躉購政策,只購買穩定供應的綠電

    風能跟太陽能都有間歇性,政府一直買綠電,會讓電網不穩嗎?費爾強調,100%再生能源是可能的,但還要配合政策,其一是使用多樣性的再生能源,不能只靠離岸風電,還必須搭配陸域風機、太陽能、地熱、生質能等。

    他建議使用大數據整合。有大數據後可以掌握明天的風力、太陽可以發多少電,哪裡有供給,哪裡有需求。有大數據也可以引導消費,例如:讓電動車、儲能設備利用電太多的時候趕快儲能。

    誰該提供這樣的大數據服務,政府還是民間?費爾說,民間有很強的科技能力,但政府要有政策引導。他提議新版的再生能源躉購政策,政府只買「24小時能穩定供電」的再生能源。

    他認為,單是補助儲能系統會限制其他科技,也會無法引導綠電與儲能整合的最佳化。如果政府只購買24小時穩定供應的綠電,民間就會去整合各種再生能源、應用大數據、各式各樣的儲能技術,並刺激新技術發展。

    4
    德國再生能源比例與穩定性的關係。綠色為再生能源佔比,橘色為SAIDI指數(系統平均停電時間指標,數字愈低穩定性愈高),資料來源:Hans-Josef Fell費爾著,《今周刊》提供

    不可能?答案在創新中尋找  

    躉購制度至今在70幾個國家發展出100多個版本,也為費爾帶來再生能源之父的稱號。

    「這是最美好的事,看著自己最初的構想跟計劃在全世界實踐,並促成再生能源發展。」費爾微笑著說。但他認為,躉購制度的成功對減緩氣候變遷而言還是太慢了。

    「你不能只看、只學現有的政策,你要在創新中尋找自己的解答。」

    費爾說,想想在2000年當時,德國開啟的可是一項沒有前例可循的全新政策,他建議台灣看向新的可能。

    ※ 本文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共同刊登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69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