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揮舞關稅大刀,對中國、歐盟、加拿大、墨西哥、亞洲等國收取高額關稅,全球經濟震盪。氣候與產業專家認為,貿易減速可能讓碳排放短暫下降,但長期將不利於能源轉型與綠色科技,美國也未必是贏家。
對中關稅將提高儲能、太陽能成本
川普在4月2日「解放日」發動全球對等關稅,針對與美國存在持續貿易逆差的國家採取行動,引發國際大震盪。雖然川普在一週後宣布這項政策暫停90天,但中國除外。中國對等關稅從34%提升至125%對中關稅從34%提升至125%,且立即生效。
全球八成的太陽光電板來自中國。根據《美聯社》,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負責人傑克森(Rob Jackson)指出,關稅戰將導致經濟活動低迷,貨運量大減,一至兩年的碳排放可能下降。他預測,若全面實施關稅,排放量最高可減少1%,影響雖大,仍遠低於新冠疫情第一年下降的5.7%。長期而言,仰賴中國製的清潔科技產業將受巨大衝擊,不利淨零排放的目標。
除了光電產業,電網等級的儲能設備價格也將高漲。太陽光電、風電的發電均受到自然因素影響,需要靠儲能設備將電力儲存下來。顧問公司Baringa能源專家謝菲爾德(David Shepheard)指出,對中關稅若全面實施,電網級儲能的成本可能飆升55%,導致再生能源投資的經濟效益大幅下滑。若綠能價格上揚,美國將更依賴化石燃料。
加、墨關稅恐傷美電動車業
關注氣候變遷的媒體《碳簡報》(Carbon Brief)3月27日訪問十幾位專家,以了解關稅可能的影響。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Kyle Chan認為,中國的報復性關稅可能會限制美國取得石墨、稀土等關鍵礦物,進而影響美國本土的電池和風電產業。中國電動車出口到美國的數量不多,對中影響不大。反倒是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的關稅可能導致鋼鐵與鋁的成本上揚,削弱美國車商轉型到電動車的競爭力,反讓中國車商獲利。
《NBC》報導,物流公司Freight Waves執行長富勒(Craig Fuller)批關稅政策「不切實際」,變化來得太快,中小企業無法快速重整供應鏈,短期將面臨成本暴增的壓力。
參考資料
- 美聯社(2025年4月12日),Could Trump’s tariffs slow emissions? Sure, experts say, but at great cost overall
- CarbonBrief(2025年3月27日),Experts: What do Trump’s tariffs mean for global climate action?
- NBC News(2025年4月9日),Trump's sweeping global tariffs snap into effect,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disru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