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不減碳就繳錢 IMO全球航運課碳費2027年上路

     

    國際海事組織(IMO)11日通過歷史性協議,拍板通過全球首項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預計10月份批准後,將於2027年正式上路。未來,大型商船最高將須支付每噸最高380美元(約新台幣1.2萬元)的溫室氣體排放費,碳排超標者還會額外徵收。

    IMO將對超出排放標準的船舶徵收費用,預計2027年上路。圖片來源:David Dibert/Pexels

    全球首套涵蓋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

    根據官方新聞稿,IMO於今年4月11日通過的淨零架構(Net-Zero Framework)包含兩大核心規範:一是建立全球燃料標準,要求船舶逐年降低燃料的溫室氣體強度(GFI);二是設立全球性的碳費機制,並針對碳排放超標者徵收碳費。協議也允許碳排未達標者與超標船隻互相交易碳權。此外,若業者使用零碳或近零碳技術,則可獲得獎勵。

    這將是全球首個涵蓋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據《路透社》報導,草案指出,使用化石燃料的大型船隻,將面臨每噸380美元(約新台幣1.2萬元)的排放費;而針對超出排放門檻的大型船隻,更將額外徵收每噸100美元的碳費。這筆費用會納入新設立的IMO淨零基金,用於支持技術創新與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轉型工作。

    這項協議已獲IMO委員會通過,預計在今年10月份的全體會議最終批准,並於2026年公布細項指引、2027年正式生效。新制將適用於5000噸以上的大型船舶,這類船隻大約占全球航運碳排放總量的85%。

    小島國失望、美國與產油國反對

    據《衛報》報導,原先由開發中國家提出的全球碳稅版本更嚴格,預計年收可達600億美元,但提案在會議中遭到部分大國強烈反對。因此,目前通過的最終協議其實是「打折」版本,約每年創造大約100億美元收入。

    會議上,IMO成員國以投票方式做出決議。據《BBC》報導,美國代表團前期雖有參與會議,但在川普表態反碳稅立場後,隨即宣布退出協商,並揚言將對徵收碳費的國家採取「同等措施」。據《衛報》報導,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石油出口國,亦抱持反對立場。

    支持原來碳稅版本的小島國家在最後表決中棄權。萬那杜氣候部長雷根瓦努(Ralph Regenvanu)表示失望,他強調,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和化石燃料陣營,就是讓全球遠離1.5°C目標的阻力。

    國際海事組織(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在4月達成全球海運的燃料碳排標準的協議。圖片來源:IMO(CC BY 2.0)

    新規拉抬生質燃料、LNG需求

    隨著新規上路,可能拉抬對液化天然氣(LNG)與生質燃料的需求。英國學者史密斯(Tristan Smith)指出,對未來五年內、多達85%的船舶來說,選擇生質燃料來因應新制可能是最省成本又符合規定的方案。

    環保團體則示警,使用生質燃料與天然氣可能對生態造成傷害,且並非真正的「淨零」。倡議組織Opportunity Green主張,真正的長遠解方是投資綠氫電子燃料(green hydrogen e-fuels),才能一邊實現淨零,一邊保護生物多樣性。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20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