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為安全度冬不為核能鋪路 德國破格留兩座核電廠待命至2023年4月

    編譯/姜唯、陳文姿;審校/許祖菱

    2011年福島核災後,德國訂出2022年全面廢核的時間表。然而,受到俄烏戰爭影響,歐洲供應出現危機。5日,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宣布,南部的伊薩2號(Isar 2)和內卡維斯特海姆(Neckarwestheim)核電廠將延至2023年4月關閉,作為緊急備用電廠;北部的埃姆斯蘭(Emsland)則依原計畫除役。

    哈柏克強調廢核立場不變,這是在為一個可能發生、但無法預測的情況做準備。在此決定前,德國曾進行壓力測試,以瞭解能否在乾旱、水位下降、鄰國核電不足等情境下度過冬天的供電危機。結果顯示不太可能發生數小時供電吃緊的情況,「但無法完全排除可能性」。

    1280px-Kernkraftwerk_Isar-Ohu
    ISAR核電廠一號機已除役,原定2022年底除役的二號機因歐洲能源危機而延後關閉時間。圖片來源:Guido Radig(CC BY-SA 4.0)

    戰爭與氣候危機下的抉擇  德延後非核時程

    德國近年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以降低對核能與燃煤發電的依賴。然而,俄烏戰爭2月開打以來,俄國減少天然氣供應,導致歐洲能源價格飆升。德國雖祭出多項節能政策,甚至重啟燃煤電廠,但冬天即將到來,能源需求將再度增高。為防萬一,德國決定延後關閉核電廠。

    哈柏克說,從2023年1月起,德國只會在緊急情況下使用核電。伊薩2號和內卡維斯特海姆核電廠將運行到2023年4月,以備不時之需。他強調,「不會填充新的燃料棒,2023年4月中旬亦是儲備期終點。」

    《紐約時報》以「打破禁忌」形容這項決定。報導指出,歐洲乾旱和法國的核電短缺顯示風險難以預測。因電廠維修等問題,法國的核電產能只剩一半。德國雖重啟燃煤電廠,但受嚴重乾旱影響,萊茵河水位降低,煤炭海運也遇上困境。

    在此決定前,德國曾針對各種不利情境對進行壓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在今年到明年的冬天,數個小時的供電吃緊的危機「不太可能發生,但無法完全排除可能性。」

    「我們是在為一個可能發生、但無法預測的情況做準備。」哈柏克在記者會上說明。他表示,這是權衡後的決定。核能具高風險,但此時此刻,這個抉擇合理且必要。

    「德國的供電安全性很高」,他強調,德國正盡一切努力避免天然氣短缺的衝擊。他也反駁這決定是在為核電留後路,並批該說法很荒謬,「(核能)技術本身就是問題——看看法國的例子就知道了。」

    輸電公司建議:多管齊下突破能源瓶頸

    核能議題在德國長期高度分歧。反核聲浪從冷戰時期到1986年車諾比核災逐漸高漲。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時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決定分階段廢核,於2022年12月底關閉所有核電廠。

    今夏,核電辯論再起,保守派指出當前危機不能沒有核電。德國《潔淨能源網路》(Clean Energy Wire)報導,基民黨(CDU)領袖要求盡速購置燃料棒,讓核電廠再運作三到四年,直到危機遠離。

    綠黨的哈柏克與社民黨的總理蕭茲(Olaf Scholz)最終同意先進行壓力測試,再依據結果做最後決定。德國進行了兩次壓力測試,第二次測試由德國四大輸電營運商(TSO)聯合進行,納入俄烏戰爭後的變數,包含天然氣價格高漲等,以及歐洲乾旱、河川水位降低、法國半數核電廠停機等情境。測試結果顯示,雖機率很低,但無法保證冬天不會出現供電吃緊的危機。

    「我們必須用盡所有選項來增加供電與輸電能力」,輸電營運商50赫茲(50Hertz)負責人卡夫勒(Stefan Kapferer)表示,電網運營商原本希望三座核電廠都能納入緊急儲備電廠,但北部核電廠效益較低,最後只延後關閉兩座的「政治決定」也算可接受。

    德國北部有風能,但南部是工業重鎮,用電量高,所以南部較依賴核電。德國近年積極建置電網,希望更多北電南送,但進展緩慢。

    《潔淨能源網路》指出,壓力測試的結果顯示,發生供電吃緊事件時,利用核電於緩解電網壓力的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德國的電網運營商紛紛呼籲另尋配套,例如增加北往南的電力輸送容量、平衡電網瓶頸、提高經濟誘因促使用電大戶減少用電等。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74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