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規劃興建隧道連接德基與谷關兩座水庫,打造「巨大儲能電池」。環境部昨(12)日召開該案環評初審,專案小組最後決議本案補件再審,要求台電針對施工可能引發的邊坡滑動,補充說明對德基及谷關水庫的影響與減輕對策,並提出具體土石方管理計畫及安全措施,說明工程產生的噪音和震動,對動物生態的影響及因應作法。
本案裝置容量由原先的365MW增加到610MW,擴增近七成。台電表示,裝置容量增加可為電網提供更高瞬間電力,應付尖峰用電需求。不過,棄土量也將增加八成。
挖隧道打造巨大儲能電池 堆出五座棄土山
台電在大甲溪流域,以德基、谷關兩座現有水庫為上下池,規劃「光明水力抽蓄水力發電計畫」,預計興建10.6公里隧道,引水入地下4部水力機組發電。透過上下池水的位能與動能轉換,可達到「削峰填谷」調節電力的效果,有如巨大的儲能電池。
此案於昨日召開二階環評初審會議,台電副總經理郭天合表示,台電已累積多年抽蓄水力電廠的營運經驗,過去開發營運「對生態、對環境並沒有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台電簡報指出,此案將產生192萬立方公尺剩餘土石方,會在附近設置五座、共27.8公頃的土石堆置場。環委吳義林認為土石方堆置有安全問題,要求台電補充如何防範雨水沖刷及地震土石崩落。環委游繁結也指出,依據「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土石堆置場位於山坡地且大於5公頃以上、或堆積量大於10萬立方公尺應進行環評,希望台電確認是否應針對土堆場另辦環評。不過環境部環保司表示,土石堆置場屬於開發案的附屬設施,不用另辦環評。
挖隧道風險 民眾憂敏督利颱風土石流前例重演
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指出,大甲溪流域地質十分破碎,此處若再開發隧道,恐怕「規个碎糊糊」(台語:整個變得破碎),2003年已有敏督利颱風造成土石流的前例,呼籲環委勿通過此「索命開發案」。游繁結則提到,大甲溪兩岸確實常有邊坡剝落,台電應評估開發是否加劇問題,以免未來水庫淤積、庫容減少。
針對挖隧道風險,台電表示,研究發現每秒振動若低於2.2公分,對表層就不會有影響,而本次鑽炸施工的最大每秒振動約為2公分。此外,未來洞口附近將使用機械鑽掘,進入洞口40公尺以後才會啟動鑽炸,「地下如果控制好,基本上不會影響地表,也不會影響到周圍水庫或設施,我們可以來保證」。
台電自動相機拍不到台灣黑熊 不排除仍可能靠近基地
由於開發基地鄰近曾發現熊鷹、大冠鷲、台灣黑熊等保育類動物,但台電指出,在開發及對照區共設置20台自動相機,都未監測到台灣黑熊。
大地心環境關懷協會執行長徐宛鈴指出,雪山山脈、德基水庫一帶,都是台灣黑熊的熱區,盼專案小組另聘黑熊專家調查釐清。環委張瓊芬則表示,台電雖未調查到黑熊,但也不能排除該物種可能進入開發基地,應進一步加強保育措施。
台電回應,有參考林業署建議及台灣黑熊學者黃美秀文獻,將20台相機設置在殼斗科豐富、坡度平緩、林下植被開闊、有中大型哺乳類活動的地方,高度及角度也都有注意。每台相機監測至少7750小時,但仍未調查到台灣黑熊。台電說,確實不排除黑熊可能靠近基地,因此會在施工處架設圍籬、並邀請黑熊專家為施工人員辦理教育訓練。
加大裝置容量 棄土量也增加
台電此次規劃,裝置容量由原先的365MW增加到610MW。台電環保處會後接受《環境資訊中心》採訪指出,裝置容量增加,發電延時雖會由原先8小時降為4~5小時,但反而可為電網提供更高瞬間電力,可應付尖峰用電需求。台電坦言,新方案的瞬間入水量必須加大,因此要加寬隧道管徑,「這也代表我們的出土量會跟著變多」。
翻閱環說書,該案土石方量早期僅105萬立方公尺,現行方案則有192萬立方公尺,增加了八成。
會前,監督施政聯盟、台灣河溪網、淨竹文教基金會、台灣生態學會、水資源保育聯盟、大地心環境關懷協會等民間團體於環境部門口舉辦記者會,指出鑽炸隧道恐造成山崩地滑,堆置的土石遇雨也可能成災,影響水利設施及野生動物生存,呼籲環委否決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