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什麼都碳中和...好像哪裡怪怪的? 環境部發布指引防漂綠

    全球淨零浪潮來襲,消費者可以在市面上看到各種宣稱「碳中和」的組織或產品服務,從3C產品、食品到體育賽事等層出不窮,其中是否有「漂綠」嫌疑?企業組織在宣稱的背後是否有所誤會?消費者該如何判斷?環境部昨(26)日公告《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簡稱指引),向社會說明碳中和該符合哪些要件。

    淨零趨勢之下,「碳中和」成為各行各業追求的關鍵字。圖片來源:Apple

    碳中和三步:盤查、減量、抵換

    環境部說明,碳中和是指產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週期排放的人為溫室氣體跟移除量達到平衡。環境部次長施文真指出,國內很多企業努力達成碳中和,但各單位對碳中和的定義可能有所偏頗,大眾看到這名詞可能也不全然了解背後意義,才發布指引。

    根據指引,若要宣告碳中和,應符合國際標準作法(如 ISO 14068-1),遵循盤查、減量、抵換三大原則,更重要的是資訊應該全部揭露,要公開於企業網站等供大眾檢閱參考。

    盤查需確切掌握排放量,選擇要做碳中和的主體,如某個產品、一間工廠或整個企業。掌握排放來源後,下一步則展開減量行動,企業要建立碳中和管理計畫,說明減量路徑,減量成果、未來措施與淨零目標。直到窮盡一切減量手段,才可以進入抵換環節,透過購買俗稱碳權的減量額度,抵換自身的排放量,以達到淨零目標。

    次長施文真說明《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內容。攝影:李蘇竣

    抵換是最後步驟 看到碳中和先檢查是否「怪怪的」

    點開各大品牌官網,時不時會看到各種「碳中和」字眼,有企業宣稱已達碳中和、有品牌推出碳中和筆電、碳中和清潔劑,還有碳中和路跑,就連宮廟也都宣布達成碳中和。

    施文真舉例,若消費者看到某企業宣告碳中和,但相關聲明中卻只提到買了多少碳權抵換。消費者就該知道「怪怪的」,因為抵換在指引中是最後步驟,對這項宣告應該有所保留。他也呼籲企業參考指引制定管理計畫,有利於日後公眾檢驗。

    若消費者發現不實的宣告怎麼辦?施文真表示,若業者將碳中和做為賣點、大做廣告,甚至是提高售價,可能涉及《公平交易法》,消費者可向公平會檢舉,再由公平會依法認定是否涉及廣告不實。但施文真表示,這項指引並非強制性,不會有罰則、環境部也不會主動展開普查,民眾可以向環境部申訴有疑慮的業者,由環境部協助查證輔導。

    Q1:什麼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達到平衡,換句話說,就是排放與移除量相減等於零。企業若符合相關準則,就可以宣告其組織全體,或辦公大樓、產品或服務,達成「碳中和」。

    Q2:碳中和要符合哪些要件?

    「盤查、減量、抵換」是必要步驟,且全程資訊必須揭露。

    首先須盤查溫室氣體排放狀況,選定要執行碳中和的標的,實施各種手段減少排放量,如汰換節能電器、更新製程等。直到一切方法用盡、減到無法再減,最終剩下的排放量,可以用抵換方式。

    企業必須將盤查的排放量、減量工作內容與成效,抵換碳權來源等全數公告,供大眾檢視。

    Q3:下次看到「碳中和」時可以怎麼做?

    如果看到碳中和宣告,先檢查企業或組織的相關聲明或報告書,是否符合「盤查、減量、抵換」這些要件。如果有疑慮,或是根本沒有揭露相關資訊,可以向環境部申訴,交由環境部向業者溝通,若涉及商品廣告,可以向公平會提出檢舉。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1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