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賴品瑀報導
全國能源會議將在26日舉行大會,但大會前的分區會議與背景資訊中,能源局一再對再生能源、節能發展表達不樂觀態度,遭民間與學界指責其是為了替延役核電廠鋪梗。
14日地熱學者與業者在立委陳歐珀的陪同下舉行記者會,駁斥能源局稱地熱技術未成熟、可開發量不到2%的說詞,指出學界評估台灣擁有的地熱資源相當於15~31個核四廠,只要政府願意發展,要全面取代核能非難事,且美國與菲律賓早有成功例子可學習。
陳歐珀指出,在全國能源會議的背景資訊資料中有「增強型地熱系統在深度3~6公里且溫度為200℃之理論潛能為31.8GW,但國內外EGS技術尚未成熟,實際可開發量經考量土地及環境限制,可開發量約2,000MW。」的字句,遭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宋聖榮等學者在審核會議中要求修改,在11月中已改為「EGS(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在深度3~6公里且溫度為200℃之理論潛能為31.8GW,但國內EGS技術尚未成熟,實際可開發量仍視其技術成熟度與環境接受度而定。」
但在全國能源會議的11場分區會議中,主辦單位所提供的資料卻仍為修正前的內容,等於誤導了參與會議的各界,也因此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昭興與地熱業者結元科技出面反駁。
李昭興表示,他估計台灣的地熱總發電容量約有31GW,宋聖榮更評估有60GW以上,不但可取代核四的2.7GW,甚至取代所有核電廠總合發電量都足足有餘。
「菲律賓能為何台灣不能?」李昭興表示,去年8月他曾赴菲律賓取經,拜訪菲律賓國家能源部、能源開發公司、鑽井服務公司及地熱公司等。菲律賓目前有7處地熱發電,提供了3GW。李昭興表示,台灣和菲律賓同屬「環太平洋火圈」,地質相當類似,也同樣在30年前開始研發地熱,如今菲律賓已是全球第二大地熱發電國,提供全國20%的電力,甚至開始將技術輸出到其他國家。而台灣溫泉業者林立,至少有5,000家,顯示不缺地熱資源,卻至今未發展地熱發電。
李昭興強調,台灣的地熱主要分佈在大屯山、龜山島、宜蘭活山延伸區和台東地體碰撞帶,大多是山村、漁村和離島,若政府積極推動,可讓地熱發電結合休閒產業,繁榮地方,這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核能村不會有的發展。
地熱業者、結元科技林伯耕則指出,雖然包括探勘工程,地熱的初期建置經費需要上億,看起來費用頗高,但完成後,地熱源源不絕,不需燃料費、可使用8、90年以上,算起來成本可比燃煤電廠低20%以上。
且目前增強型地熱系統技術大幅進步,封閉型裝置中,利用水在封閉系統中取地熱,不但不需燃料費,碳足跡、水足跡都遠勝其他發電方式,轉換率高達92%。
而美國能源部在2014年7月17日推出「FORGE計畫」,要在5年內讓增強型地熱系統技術有突破性進展,目標是發展100GW有競爭成本之EGS電廠。對此,李昭興、林伯耕表示,反觀台灣,能源局對地熱發展態度是太過保守了。
環境資訊中心2015年1月14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