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台灣黑面琵鷺數量逆勢下降 中華鳥會推測受漁電共生開發影響

    香港觀鳥會19日公布「2024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調查顯示全球數量共6988隻,比去年增加355隻;台灣數量卻逆勢下降,減少91隻。負責統籌台灣黑面琵鷺統計的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中華鳥會)今(25)日表示,台南七股有部分魚塭開發為漁電共生型光電,棲地縮減可能使黑面琵鷺轉移覓食區;又指近年黑面琵鷺救傷通報案例明顯增加,或與棲地減少及環境條件改變有關。

    位於台南七股的黑面琵鷺。資料圖片。攝影︰台南鳥會郭東輝

    台南開發漁電共生或減黑面琵鷺棲地

    今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於1月20、21日進行。根據調查結果,過去10年,台灣黑面琵鷺從2014~2015年度的2034隻,增加至2022~2023年度的4228隻,增幅達1.1倍。大多時間呈上升趨勢,但在2018年也曾從2601隻大幅下降至2195隻。今年黑面琵鷺數量亦突然逆轉下跌,減少至4135隻,但仍佔全球數量59.2%。

    中華鳥會指,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逾九成集中在西南沿海地區,並以台南2088隻最多,其次嘉義887隻;濁水溪口(彰化雲林交界)454隻;高雄423隻,全台共有12個縣市有紀錄。但是,今年度冬核心區如台南、嘉義、高雄分別減少191隻、60隻、27隻;而北邊的濁水溪口增加94隻;南邊的屏東增加105隻,顯示黑面琵鷺個體往北邊與南邊擴散移動。

    1990~2024年台灣及全球黑面琵鷺數據。圖片來源︰擷取自中華鳥會網站
    黑面琵鷺在台灣主要度冬區普查數量比較。圖片來源︰擷取自中華鳥會網站

    台灣黑面琵鷺數量減少並非於普查期間才觀察得到。據台南市野鳥學會與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自2023年秋季起每兩周的例行調查中,發現黑面琵鷺剛抵達嘉義與台南時,數量有明顯的高峰,但隨著時間推移,數量逐漸減少,甚至低於去年平均值。直到今年普查期間,數量才有明顯回升,但仍明顯低於去年的總量。

    中華鳥會,魚塭是黑面琵鷺重要的覓食區,收成後的曬池作業是各類水鳥重要的覓食來源,但台南七股地區已有部分魚塭開發為漁電共生型光電,魚塭被太陽能電池板覆蓋,認為棲地縮減或令黑面琵鷺轉移覓食區,進而影響族群數量變動。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則表示,黑面琵鷺數量微幅下降的確切原因尚不明,2011年數量也曾下跌,次年又回升,族群調查仍需要看長期的趨勢。

    漁電共生示意圖。資料圖片。攝影:孫文臨

    林業署推「生態薪水」 鼓勵漁民提供黑琵覓食地

    另一方面,據台南市野鳥學會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受理的救傷案件統計,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期間,共救援86隻黑面琵鷺,其中台南有73隻,有25隻經救援後已野放。救援個體經檢驗多為肉毒桿菌中毒,中華鳥會認為可能反映棲地品質問題,或其他未知因素導致感染疾病。

    林業署表示,黑面琵鷺族群增加致棲地飽和,當局將與縣市政府合作,以「生態薪水」鼓勵漁民參加生態服務給付方案,讓魚塭等生產型棲地收獲後,再提供做為黑面琵鷺等候鳥的安全覓食地。

    林業保育署自2021年起實施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將「陸上魚塭」納入給付項目,魚塭收成後於10月至翌年4月期間,符合至少連續維持1個月適當水位(20公分以下)以供特定鳥種利用等條件,每公頃每年最高可核發1萬元。2022年及2023年度台南市友善魚塭面積均約200公頃。

    黑面琵鷺群聚台南土城。資料圖片。攝影︰台南鳥會郭東輝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30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