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達成淨零目標的路上,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成頭號政策。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2月中舉辦多場「淨零公正轉型願景工作坊」,參與者年齡層涵蓋12歲的國中生,到60歲以上的中老年世代。
透過分組討論與角色扮演,居民們討論出適合多山文山區的地方氣候治理政策,如公共自行車應加裝電動輔助、推動在地食材交換的「行動綠餐車」等。文山社大表示,這些意見都將做為日後地方治理的參考,本次工作坊也證實公民參與的重要性,期待未來針對淨零政策可以擴大類似溝通機制。
減碳政策百百款 民眾在乎的是哪些?
國發會攜手在地推動數十載環境教育的文山社區大學,分別在2月18、24日與3月9日舉辦「淨零公正轉型願景工作坊」。邀請從12歲到60歲以上不同年齡層的在地居民,從自身經驗出發,提出對氣候治理的意見。工作坊將參加者分為綠色運輸、綠色消費、低碳飲食與永續街區等組別,參加者要從地方生活經驗出發,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解方。
主辦單位會後統整各場次民眾的意見發現,不分世代一致認同,公共自行車是最好的低碳運具,可以滿足捷運以外,節點間的運輸需求。民眾提出希望擴大現有的Youbike,包含增加站點、設計不同大小尺寸給不同年齡層,甚至還希望設置專供老年人騎乘的輔助輪設計。文山區涵蓋蟾蜍山、南港山等山系,地形常有高低起伏,有些社區就位在山上,參與民眾也提出,公共自行車可以加裝電動輔助或是加強變速系統。
居民更具體提出,從公共自行車再延伸出鼓勵共享的機制,同時展開街區整治,配合不同運具移動需求,有不同的道路規劃,待機制完備,甚至可以因應時段劃設「無車區」。
針對飲食或消費等面向,民眾也喊出優先使用貓空栽種的竹筍等在地食材,或是擴大都市田園與屋頂農場,搭配「行動綠餐車」計畫,穿梭不同鄰里交換各自種的食材。也希望加強推廣食農教育與計畫性購物,並主張在適合地點打造在地小農市集或是二手跳蚤市場,翻轉飲食與消費文化。
居民看似天馬行空的想像,有可能成為現實嗎?文山社大校長鄭秀娟說,透過工作坊蒐集這些意見後,未來會在社區內推動相關倡議,或是成為日後與市政府溝通公共建設的意見。更重要的是,這次的工作坊證實了可以透過活動設計加強公民參與、溝通,期待可以將類似的溝通機制擴大到全台每個地方。
未來主人翁不缺席 中學生也該談淨零
文山社大開設的多場工作坊中,2月24日的場次僅限中學生參與,可謂全國首創。鄭秀娟說,「青少年出生在已經烏煙瘴氣的世界」,轉型過程為他們的人生增加不確定性,必須要讓下個世代及早參與,掌握關鍵資訊才能精準調適。
然而,中學生聽得懂「淨零」嗎?隨著講師由淺入深的介紹,青少年的互動越發踴躍,學生們比手畫腳,講著25年後的各種可能性。
今年就讀八年級的簡同學率先勇敢上台,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的他,從緊握麥克風的手看得出有一絲緊張。簡同學點出,社區邁向淨零還有諸多問題待解決,包含建築成本高漲、充電基礎設施仍不足,更指出未來需要加強減碳科技研發,創造更多綠色職業,還大膽主張從幼兒園開展深度環保教育,讓環境意識深入每個人心中,才有可能達成淨零公正轉型目標。
接續發言的小組也提出各式各樣的困境與意見,有的學生大膽提出政府應直接禁止一次性餐具、透明揭露營養午餐永續食材,有人建議立法明訂浪費食物要罰錢、種樹可以換商品獎勵等等。
散場後,簡同學一邊收拾書包,一邊緩緩對記者說,他遠從土城來參加這場活動,因為平常會在新聞上看到環境與氣候的議題,忍不住煩惱「怎麼辦」。「這些問題未來是我要面對,那我該怎麼做」,好像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才有可能改變未來。
簡同學說,其實原本還不太懂所謂的淨零是在幹嘛,經過今天的討論才意識到,淨零轉型過程有不同面向的減碳行動,會讓很多族群受到影響,是整體社會要共同面對的事情。簡同學表示,從現在到2050還有一段時間,那怕是隨手關燈這些小小的行動也行,往後的日子他也會持續關注這些議題,直到長大成年,更是要用選票去改變。
角色扮演換位思考 轉型不再「事不關己」
工作坊也透過「角色扮演」遊戲,讓每位參加者從不同觀點出發。有人當上麵攤老闆、有人是農夫,也有人成為議員或家庭主婦。本身是上班族的利先生,他抽到的角色卡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懷抱著滿腔熱血,希望能帶領社區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但在淨零轉型這種範圍廣大的議題上,卻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
另一名蘇小姐則扮演「繼承百年麵店的第三代老闆」,面對低碳轉型的浪潮,這位老闆要思考減少對進口小麥的依賴,改良創新技術,用本土小麥或是其他材料製麵。為了取得文山區在地食材,她推出「行動綠餐車」計畫,幫助社區飲食減碳。
蘇小姐說,角色扮演有助跳脫原本自己的社會角色,可以設想不同角色面對的困境,去思考如何幫助其他人如何面對轉型。
中學生能談淨零和公正轉型嗎? 有何不可!
共同主辦工作坊的政大創新民主中心執行長林俐君感嘆,大家都覺得未成年的青少年「什麼都不懂」,在籌劃階段也被質疑「中學生能談淨零和公正轉型嗎?」但從活動過程來看,中學生沒有刻板印象、對事物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整體表現甚至超越成人。雖然有些想法如立法強制取締不環保的行為,會被成人認為「不可能」,但討論過程也是一種互補。
林俐君認為,氣候相關的議題會影響每一個人,「我們卻沒有機會討論對生活的短中長期影響」,因此,在制定氣候政策時更需要公民參與,在前期就導入民眾的意見,才能制定出負面影響最小、最能夠被落實的政策,真正回應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