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光電去年併網2.5GW未達標 經濟部稱「政治攻防」拖延進度

    經濟部統計,2023全年太陽光電併網量共新增2.5GW,但光電建置總量僅約12GW,未達目標,經濟部解釋,因為社會溝通與政治攻防影響進度。環保團體批評,社會溝通早就該做,不是被反對才開始溝通。

    經濟部統計,2023年度太陽光電併網量共2.5GW。資料照,圖片來源:台電提供

    2023光電建置未達標 經濟部:政治攻防、社會溝通影響進度

    經濟部能源署昨(2)日發布統計,2023年度的太陽光電併網量共新增2.5GW,累計約12GW;離岸風電去年設置1.5GW,總設置量達2.25GW。根據經濟部規劃,2023年應達成光電目標設置量14GW、風電目標2.03GW,光電已經連續五年未達目標。

    據經濟部說法,2019年因台南鹽田案遭當地民眾抗爭而延後,2020、2021年皆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導致2022年來不及補上過去積欠的進度,加上國際疫情與俄烏戰爭等因素,也宣告未達標。

    經濟部說明2023年的狀況,因近期光電成為政治攻防話題,確實影響進度,目前與法務部密切合作,成立打擊綠能犯罪聯繫平台,維護國內綠能發展環境。除了光電開發,去年還有電力升壓站等基礎設施遭陳抗,導致併網進度因社會溝通而延長,目前經濟部也委請第三方研究單位,科學實測電磁波情況小於室內環境背景值,後續也要求業者持續與地方溝通。

    能源署表示,去年光電併網量雖未達標,但達成量是史上最高,併網量已是2016年的近十倍。

    環團:不是等民眾反對才開始社會溝通

    長期關注能源轉型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鄭泰鈞表示,這段時間經濟部確實與民間團體展開諸多研商,但社會溝通應該要提早做,而不是等民眾反對才開始。

    鄭泰鈞指出,如果要促進光電建置,應採取「以小帶大」的模式,從民間貼身的小案場開始做,如屋頂光電。過程中也同時加強教育,讓民眾理解新的能源,避免因為陌生而抗拒,才能帶動整體社會支持度,解決不信任問題。此外,還必須全盤思考國土、生態與民意的狀況,才能順利推行。

    鄭泰鈞更認為,當前再生能源政策走得太急,不應只急著衝「量」,能源轉型並非只有能源數字,還要考慮社會影響,透過溝通讓民眾理解,更是公正轉型的重要一環。

    離岸風電達標 再生能源已改變供電調度模式

    離岸風電累計設置量2.25GW,共安裝283座風力機,達成原定2023年離岸風電設置目標2.03~2.43GW。經濟部強調,除國際因素外,台灣氣候條件使得每年僅6~7個月施工期,加上去年多個颱風襲台,影響風場建置進度,但工作團隊仍抓緊機會施工。

    去年12月31日中午,風光滲透率達35.45%,突破歷史新高,相當於每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根據台電統計,當時光電發電維持在600萬瓩左右、風力發電維持在180萬瓩左右,合計已大於燃煤發電量。

    台電說明,再生能源佔比提高也逐步改變調度模式。過去,抽蓄水力機組要在白天和夜尖峰時段大量放水發電,如今白天靠再生能源,中午最高用電尖峰時都有餘裕抽水存電,轉移集中於夜尖峰發電,妥善利用再生能源及克服間歇特性,維持穩定供電。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