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委員會在去年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曾稱,淨零轉型過程會確保「不遺落任何人」。台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昨(20)日發布最新報告,結果卻顯示近五成受訪者不瞭解淨零碳排政策;近八成認為政策如造成員工或企業損失,政府、老闆和員工三方應共同決定對策,但逾半人認為政策沒考慮基層勞工意見,欠缺勞工表達意見的管道和機制。
全國產業總工會要求應推動行業別勞資對話,簽訂淨零勞動政策團體協約。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則指,如勞工對淨零意識薄弱,容易產生抗爭,亦將影響台灣推動淨零轉型的形象。
基層勞工意見被遺落
台大風險中心連續二年進行公正轉型調查,昨日發布「2023年台灣高碳排產業之公正轉型調查報告」,調查於2023年10月19日至11月23日期間進行,共收到521份有效樣本。本次調查以能源局、台電公布資料,經台大風險中心計算碳排密集度、電力密集度、總碳排、總用電加及電費佔成本比例五項指標,篩選出高碳排產業及其他易受淨零轉型衝擊產業,從中選擇台灣實收資本額為100萬元以上企業的不同職位層級受訪者,七成為員工、兩成主管、一成經營者。
調查結果顯示,48.9%受訪者自評不瞭解淨零碳排政策;67.4%擔憂物價上漲;58.1%擔心貧富差距增加;50.4%擔心公司經營困難;44.1%擔心淨零政策導致台灣經濟變差。有46.8%亦擔心減碳責任轉嫁到員工身上,尤以青年及女性特別有感。
值得注意的是,逾七成受訪者對於稱自己工作為高碳排產業不覺得自豪、也不會難為情,兩成三人則不樂意讓人知道自己從事高碳排產業,推論高碳排從業人員尚未感受到污名化。72.3%的受訪者認為,政府要求高碳排產業減碳時,應強調高碳排產業對經濟的貢獻,且有85.8%的人同意,政府應釐清高碳排不等於高污染產業。
勞團:轉型過程中小企業勞工最受衝擊
政府與基層員工的溝通失效,是長久以來的問題。台大風險中心兼任博士後研究員王瑞庚指出,政府部門經常各自為政,「怕踩到其他部門」,未能有效整合部門合作;且溝通涵蓋面太窄,溝通對象常以親資方的公會為主,而非代表勞方的工會;即便政府辦相關說明會,亦只提政府做了些什麼,而非向目標群眾提出政策的「cost and benefit」(成本與效益)。
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鄭中睿指,中小企業勞工在淨零碳排政策下最受衝擊,而台灣極低的工會組織率是把勞工納入轉型最大阻礙。目前企業工會覆蓋率僅占7%,因為台灣76.8%企業僱用員工人數在30人以下,依法不能籌組工會。他促請政府儘速修法,如有必要,制定「綠色協商」(Green Collective Bargaining)專法,使勞工成為轉型過程中的主體。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則提出,政府要推動行業別勞資對話,簽訂淨零勞動政策團體協約。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則舉例,德國1970年代反核運動中,參與者大多來自核電廠勞工,「擔憂勞動命運何去何從」。他指,台灣過去多以金錢、事後補償應對勞動問題,但未有對就業作出太多安排;他也指,在協助勞動者轉型時要有一系列配套,「要讓工人在地找到工作」,不致令工人產生太多額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