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台灣碳權交易所的可與不可

    碳權交易所是什麼?會像股票一樣,每個人都可以買賣嗎?我是個人,我能不能藉由碳權交易所,來購買碳權,號稱碳中和呢?

    示意圖。圖片來源:Freepik
    碳權交易依對象可分為兩種。示意圖。圖片來源:Freepik

    一、台灣「碳權」交易所,交易的內容為何? 

    你可能聽說過國外有碳交易市場,不過,國外碳交易的對象分為兩種,一是碳排放配額(Allowance)、二是碳抵換額度 (Carbon Offset Credit)。

    國內尚未實施總量管制,因此,8月7日成立的「碳權交易所」會侷限在自願減量的交易,也就是碳抵換額度。

    有了交易平台後,大家容易掌握碳權供需情況,也會有更多選擇。

    二、我家種樹也能換成碳權嗎?

    購買電動車、種多少棵樹,就能換得多少碳權?我家裡種樹也能獲得碳權嗎?

    碳權認定有嚴格的標準與科學依據。以國內來說,要取得碳權,必須採用環保署認可的方法學,並接軌國際規範,包括可量測、可報告、可驗證(MRV原則)以及具外加性、保守性、永久性、避免傷害、避免重複計算。經過環保署及第三方驗證機構把關,才會獲得碳權。

    三、碳權交易所的營業項目有哪些?

    我國碳權交易所的三大營業項目:

    1. 國內碳權交易
    2. 國外碳權買賣
    3. 碳顧問諮詢和教育宣導

    初期將以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先行,大家最期待的國內外碳權交易,則要等《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及政策確定後才會進行。

    四、台灣碳權交易的可與不可 

    購買碳權之前,要先確定你使用目的。很多單位都有限制認可的碳權,有些國外單位不接受民間組織發出的碳權,國內某些情境也不接受國外碳權,所以務必認清使用目的再購買。以下是幾個常見的理由:

    1.  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的要求:可以。

    一些新開發的工業區或是科學園區在設立前,會先經過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環評)。為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要求開發單位執行碳抵換——業者可以購買碳權,或採行環保署核可的抵換措施(例如將老舊汽機車換成電動車)。

    必須注意的是,環評抵換的碳權來源,必須來自國內減碳的額度。

    2. 抵減國內即將實施的碳費:尚未確定。

    我國氣候法允許「碳權抵換碳費」,但詳細規範要等碳費子法推出才能確認。

    不過,市場的價格因素也要納入考量。如果碳費價格比購買碳權更便宜,那大家未必會想購買碳權來抵碳費。

    (要注意的事情是,減碳的成果是不能重複計算的。舉例來說,某企業因減碳而減少碳費後,他就不能再申請碳權。)

    3. 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不可以。

    歐盟規範進口產品的碳含量,超過歐盟規範,則進口商須購買CBAM憑證,或是進口商在非歐盟國家已對碳價支付過費用,也須按歐盟的碳價差額,繳納CBAM。依據歐盟規定,CBAM並不接受用國際民間組織發的額度來抵碳費。換言之,國內碳權交易所目前僅做自願減量市場,購得的碳權並不能用來抵減CBAM。

    不過,台灣即將徵收的「碳費」,目前已確定可以抵減CBAM。

    4. 企業碳中和宣言:可以。

    企業發表碳中和宣言,政府機關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規範及主管單位,可接受的碳權也由企業自訂。

    不過,國外碳抵換額度來源眾多,有些已經爆發出爭議。買到有瑕疵的碳抵換額度,反而導致企業名聲受損,這一點必須注意。以碳權交易所的碳權來說,因為有環保署把關認證,相對會比較有保障。

    5. 供應鏈的要求或國際組織的減碳承諾:不一定。

    各公司對供應鏈,或國際減碳承諾碳中和宣言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規範,可接受的碳權類別也由企業自訂。

    五、個人或團體都能購買碳權來宣告碳中和嗎?

    想要宣告碳中和之前,要先知道自己用多少碳(碳盤查),再去購買足夠的碳權來中和。個人行為目前還沒辦法碳盤查,在不知道排多少碳的情況下,就很難宣告碳中和。

    減碳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做起,真的不能減少的消費,才靠碳權抵換。如果僅是靠購買碳權來宣告碳中和,反而會失去碳中和的意義。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