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光電用地白皮書初稿曝光 估2050年農電共生增加20GW

    能源局正研擬「再生能源用地白皮書」,盤點能源用地需求。受委託編撰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鄭安廷19日對外說明光電篇的初稿內容,核心目標是建立「大小有別」的治理框架,保障社區型小案場建置,同時也規劃「農電示範區」,以退役後恢復農地為前提,補足光電用地缺口。依白皮書的策略,長期目標2050年農電共生裝置容量可再增加6~20GW。

    為了達成能源轉型目標,大規模的光電爬上山頭、進入農田。資料照。攝影:孫文臨

    白皮書主軸「大小有別」 小案場擬鬆綁「光電家電化」

    為了盤點能源用地需求,能源局研擬「再生能源用地白皮書」,受委託編撰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鄭安廷,今日首度對外說明其中「光電篇」的初稿內容。

    鄭安廷指出,白皮書規劃光電政策,初期以擴大屋頂光電,地面型光電則優先推動漁電共生。整體土地利用策略,核心目標是建立「大小有別」的治理框架,大型的發電廠透過專案管理,小型的公民電廠或社區應用光電反要求簡化程序、給予金融支持,鼓勵民間自主發電。

    鄭安廷強調,淨零轉型最終會需要每一個人參與,因此目標推動社區應用、小型農電共生,讓「光電家電化」,像呼吸一樣自然。

    學者:國家專區不可或缺 藉共生「留給農地機會」

    白皮書另一大目標是推動「示範區」。鄭安廷強調,地面光電的用地秩序需要國家介入,不能任由市場進入農村。依照白皮書架構,國家成立的光電示範專區位居最上位,可試驗適合台灣的農電共生方式,或是要求土地100%回復或生態零損失的的可能性。同時,示範區也要肩負社會責任與溝通的效果。

    政府目標2025年總體光電建置量達20GW,統計現有案場尚缺2.15GW、估計須2000~3000公頃土地,可由目前盤點完成的漁電共生、不利農業等示範區來補足。

    長期目標來看,依白皮書的策略,2050年各縣市光電專區裝置容量可增加10GW,農電共生裝置容量可再增加6~20GW,零碳社區等應用型光電最多增加18GW。

    白皮書提出預期成果,到2050年前農電共生裝置容量估可增加20GW。圖片來源:鄭安廷簡報

    鄭安廷舉例,因土地複合型使用狀況頻繁,現有農委會盤點釋出的不利耕作土地,就可以劃設為農電共生示範區,暫不變更土地使用名目。以光電案場壽命約20年來看,該「農地」可以保留20年的可能性。比起直接將農地變更永遠不回頭,共生更可以爭取未來100%恢復土地的機會。

    此示範區與目前的綠能發展區有何區別?鄭安廷坦言只是「名詞不同」,但目前專區政策因缺乏規範引發社會紛爭,將會檢討改進,不以發電最大化為目標,確保社區溝通空間。

    能源局光電組組長林文信表示,白皮書就是希望跟社會溝通,今天即是初稿對外溝通的過程,將持續收集社會反饋檢討,完整白皮書預計10月定稿。

    太陽光電安裝量趨勢圖,白皮書規劃以現有能源示範區補足「未有案源」的缺口。圖片來源:鄭安廷簡報

    環團:農電共生美好願景小心淪為「投機」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黃靖庭指出,能源局希望推動「農電共生」是相當投機的做法。儘管「保留20年機會」的美意,實務上農電共生最後一定會背離農業生產,難以100%回歸農地。黃靖庭表示,農電共生模式尚缺實驗基礎,導致後端難以管理。建議農委會維持目前的做法,篩選出不適合、沒有農漁生產事實的土地,變更地目交給能源局全權監管,釐清責任歸屬。

    黃靖庭呼籲,能源局先說明眼前綠能發展區內容,並提出光電用地需求量,擬定部門空間計劃,再與國土計畫對接協調。即便是農電共生專區也應提出合適的選址方式,講清楚是農為主,還是電為主,而不是包裝成「共生、農業加值」的美好願景,不斷開發優良農地。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