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一度10元需量競價傳成缺電? 專家駁:錯誤認知,台灣缺的是節約能源

    台電日前啟動需量競價,最高收購價每度10元,社會輿論出現「缺電說」。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今(4日)邀請國內能源專家學者召開記者會,強調節省一度電更勝於發一度電。台電推動的是國際當紅的需量方案,並非在野黨立委指稱的「因為缺電才要買這麼貴的電」。不只台電,廣大企業皆有需求面管理的成功案例,管理顧問公司專家不僅同台反駁限電說,更直言台灣不缺電,缺的是節約能源。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召開記者會批評,在野黨立委一再指稱台電推動需量方案、需量競價是「缺電」、「限電」,是根本性錯誤。攝影:廖禹婷

    反駁限電說 洪申翰:節一度電的優先性更勝於發一度電

    日前經濟部能源局推動冷氣23°C適溫運動時,引來媒體人趙少康於臉書批評政府以「限溫令」魚目混珠「限電令」。因應台塑汽電共生大型機組及桃園海湖電廠燃氣機組破管、故障,台電為確保夜尖峰用電穩定,於4月18日啟動「需量競價」,最高收購價每度10元,遭國民黨立委質疑是「因為缺電才要買這麼貴的電」。

    洪申翰今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國際能源總署(IEA)把節能列為「第一能源」,「節(省)一度電的優先性更勝於發一度電」。外界認為需量管理是限電、是因爲缺電,是根本性的錯誤。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歐洲國家遇能源危機,更仰賴需求面解方。去(2022)年英國及法國度需量反應都成長40%以上,反觀我國政策目標,需量反應僅成長30%左右,與國際有極大落差。

    大小企業皆有需求面管理成功案例 專家:「台灣缺的是節約能源」

    因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需量反應有助穩定供電及管理風險。電力公司透過「需量反應」讓用電戶改變用電需求或習慣,減少特定期間用電需量。台灣從1979年起開始推動需量計畫,透過價格或電費扣減等誘因,引導用戶改變用電行為,抑低尖峰負載,達到節能效果。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候補理事鄭智文表示,「需求面管理是一個可靠、有成績的現在進行式」,他曾參與台電需求面管理超過六年,台電過去在15個月內執行超過75次調度,累積253MW需量、171MW儲能系統,參與業者也超過48家,年底平台能量更有機會翻倍。

    茂榮能源服務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王茂榮直言,台灣不缺電,缺乏的是節約能源。他表示曾協助台達電進行節能工作,僅透過調整洩漏損失、生產製程等不必要損耗,一年就節電高達1.9億度。

    小型企業也有不少成功案例。王茂榮提到,一家包裝膜公司從洩漏損失、管理面改善做起,一年節省1600萬的電費;而另一家電子公司則花7000元改善空壓洩漏後,省下高達40多萬元的電費。他建議,節能並非一定要馬上投資改善設備,先從落實管理、減少虛耗做起,就能有極大效果,只要需求面做好管理,「我跟各位保證(節能)30%一定是可以做得到的。」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2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