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淨零戰略可行性受質疑 學者:減碳是義務,應留資本給下一代

    攸關我國2050淨零碳排目標,國發會於2022年底(12月28日)公布淨零轉型各項關鍵戰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4日)舉辦記者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提出建議。專家指出,政府目前提出的戰略看不出要解決「氣候災難」與「碳債」的政策願景,民眾更無從了解問題嚴重性,恐影響整體淨零行動積極度。

    全球碳預算將在約10年內用完,此後新增的「碳債」 未來必須藉由碳移除來還債,專家建議,應建立除碳責任並留下足夠資金,以協助後代解決碳債。此外,也有學者呼籲政府應補足科學、技術評估,並跨部門與層級完善規劃整體政策,才能確實達成淨零目標。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日邀請綠色財政、永續交通、能源、森林碳匯領域共四位專家,分析淨零轉型戰略。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供

    減量目標靠未來新科技? 學者:先補足知識缺口

    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國發會提出淨零路徑,包含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等「四大面向」,共12項關鍵戰略,去年底進一步提出階段目標與具體戰略,同時公布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為「24%±1%」。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今日表示,目前台灣的2030年減排目標並不符合淨零轉型需求,應重新檢討背後的科學證據,以及實際執行的效率。他舉例,經濟部估算2028年用電量將達3311億度,但依據能源轉型白皮書訂定的每年「用電效率改善2%」,2030年台灣用電量不應超過3100億度,可見還有很多減量空間,目前仍欠缺新的政策工具來擴大節能成效與目標。

    趙家緯強調,台灣淨零政策規劃算「有誠意」,但仍不完整。如氫能戰略中,台灣欲發展的面向在國際上優先順序較低,又如具體的氫氨混燒目標,此種方式成本較高、減碳效果有限,還會有空氣污染疑慮。他指出,就算是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呼籲「科學家救國」,也不能只看新技術,必須先補足過往的知識缺口。

    趙家緯分析,2030年的減量目標應可以進一步加強。圖片來源:擷取自記者會簡報

    碳預算十年內將用盡 專家籲預留資金協助後代解決碳債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分析,在目前的關鍵戰略中並未看到解決「氣候災難」與「碳債」的政策願景,若政府無法正視氣候災難,民眾更無從了解問題的嚴重性,降低整體淨零行動積極度。

    蕭代基指出,政府雖然在12項關鍵戰略中規劃了綠色金融策略,但缺乏長期的綠色財政與稅制規劃,若無法落實恐違背污染者付費原則,難以界定排碳責任。目前政府雖規劃徵收碳費,但受到用途與收入限制,費率可預期會低到缺乏減排誘因,建議開徵碳稅以接軌國際。

    他表示,全球的碳預算約在10年內用完,在此之後新增的排放量就是「碳債(Carbon debt)」, 每一個排放源都如同是向銀行借貸,未來必須進行碳移除(Carbon removal)來還債。因此,除了減排,也必須建立排放源的除碳責任。應留下足夠的資金,協助後代移除累積的排放量。

    1000萬噸碳匯目標只剩17年 森林資源調查仍不足

    根據國發會的淨零路徑,除了各部門的減碳工作,還要建立「碳匯」用以抵減最終殘餘的排放量,目前設定2040年自然碳匯增匯目標1000萬噸。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張世杰指出,這樣的目標設定恐怕缺乏科學依據,因目前清冊中引用的森林碳匯量是來自2009年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的數據,僅依靠一次調查推估就做為長期規劃的依據,科學依據仍不夠充分。

    張世杰指出,目前我國對於森林碳匯的估算依據過於薄弱,應啟動調查。圖片來源:擷取自記者會簡報

    張世杰認為,森林的碳吸存是一個隨著環境條件不斷變動的過程,應該要啟動第五次的森林資源調查,盤點當前實際的狀況,才能有更精確且符合現況的趨勢估算。此外,森林成長需要時間,並不是一植樹就有碳吸存的效果。農委會規劃2040年碳匯量的目標,只剩17年的時間,若現在沒有具體計畫且開始行動,而停留在先想策略再來規劃植樹,勢必來不及達成碳匯的目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2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