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李蘇竣
淨零碳排已成國際趨勢,工業技術研究院今(10日)發表國人「淨零永續行為」調查成果,發現最多人正在執行的減碳行為是「採購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一級的產品」,以及「每年購買新衣服件數減半」。調查也指出,18歲到24歲的年輕族群,目前執行減碳行為的比率、及未來落實的意願均偏低,工研院呼籲政府加強相關教育宣導,才能落實2050淨零碳排目標。
國人減碳行為調查:購買節能標章家電、每年新衣數減半最多人執行
我國目標2050淨零碳排,但整體社會能否因應、如何成功轉型成為當前討論重點,工研院今天舉辦「2022年台灣製造業景氣展望暨淨零永續焦點議題發表」,會中發表台灣淨零永續行為調查[1],分析國人的減碳行為意願。
工研院能源策略長林志勳表示,民眾日常生活的行為改變,是啟動淨零轉型的關鍵,為了達成政府與產業淨零轉型目標,必須先瞭解國人在淨零永續的認知與實際行為。工研院擬出了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用品等生活面向的20項淨零永續行為,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成年民眾發問卷調查,詢問這些行為的施行現狀與未來落實意願。
調查發現,台灣民眾目前在20項淨零永續行為的執行比率都偏低。僅「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一級的產品」與「每年購買新衣服件數減半」這兩項行為的執行比率高於40%,最多人實踐。其餘如「以素食取代紅肉」、「購買車輛時,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等行為的執行比率均不到10%,顯示出民眾生活行為,距離淨零永續仍有相當差距。
若進一步詢問「未來二年落實意願」,民眾最可能落實的前三項行為,以「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一級的產品」居冠(54%)、其次為「購買與食用台灣生產和時令的食品」(51%)、「吃您買的東西,沒有丟棄物(全數食用完畢)」(44%),其他行為的落實比率都較低。
年輕族群落實意願最低 應加強教育宣導
調查更發現,18至24歲的年輕族群,對減碳行為的目前採用比率、未來落實意願,相較各年齡層都偏低。林志勳分析,可能年輕族群還有經濟能力上的限制,無法全面落實這類行動,但年輕族群在未來是受氣候衝擊影響最大的,呼籲政策加強對年輕族群的照顧與教育。
在了解民眾行為模式及原因後,林志勳建議,政府及企業應合作推出政策或產品,提供支持淨零永續行為的基礎設施與技術,才能使民眾個人於生活中,逐步落實淨零永續行為。此外,他指出,若在問卷上加註減碳重要性等相關宣導資訊後,民眾的行為選擇會出現顯著性改變,多數減碳行為意願都大幅上升,可見資訊的影響力。
地小人稠綠電建設受限 工研院:朝場域整合式開發
除了民眾行為的改變,針對產業淨零方向的建議,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資深研究經理王孟傑指出,目前共有140個國家已宣示減碳目標,占全球GDP的91%,各國陸續推出貿易與政策手段,台灣企業作為國際供應鏈的一環,使用綠電就是最簡單的減碳方式。
工研院估計,今年整體製造業產值成長率約6.04%,產業持續成長,也意味著對綠電的需求不斷提高。王孟傑預測,今年的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的裝置容量將突破300GW,儲能設置量也將超過15GW,預期台灣整體再生能源產值將達2095億元,是2017年以來新高。
不過,王孟傑表示,儘管再生能源設置密度高,但台灣地狹人稠,每人平均分配到的再生能源電力卻很低,面對「需求很多、案場有限」的情況,必須將空間效益極大化。他建議,朝向場域整合式開發,如風電與光電整合、光電與儲能整合、風電與氫能整合等模式,提高再生能源效益。
「碳盤查」最為迫切 籲國內領頭企業大帶小轉型
另外,綠色轉型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工研院研究員陳佳楹建議,政府可依國內產業特性,建構培訓輔導機制,協助業者掌握國內外減碳規範,研擬可行減碳途徑,如採購再生能源、碳權取得與認證、減碳技術導入等,公私協力整備減碳能力。
陳佳楹也建議,國內居領導地位的業者,以大帶小,協助下游供應商完成碳盤查、開發新型能源、導入減碳等,讓供應鏈共同轉型。業者可依現有碳盤查指引和計算工具,及早建構碳盤查知識與程序、培養碳盤查人力。
註釋
[1]「2022年台灣淨零永續行為」調查是由工研院以網路調查方式,邀請18至64歲具台灣國籍民眾填寫問卷,調查時間為4月14日至4月29日,共回收1679份有效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