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黃梅舒
環保團體昨(7)日召開第19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鎖定能源供需、廢除區段徵收、廢棄物總量管制三大重點。按照慣例,每年4月22日地球日前,環保、動保等公民團體聯合召開全國NGOs環境會議,在地球日當天遞交環境政策建言書給總統及行政單位,敦促政府執行。
今年會議呼應2022年地球日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以「投資環境 保島永續」為號召,聚焦三大重點:能源供需、廢除區段徵收、廢棄物總量管制。
為廣納台灣各地環境現況,去年七月至11月展開第一階段分區環境會議,盤點整理出11項全國重點環境議題,今年1月,籌備委員舉行第二階段焦點會議,進一部深入討論各項議題,最後鎖定年度三大重點。而隨著2050淨零路徑上(3)月底公布,會議上又以能源議題最受矚目。
環團:政府應公布淨零下的天然氣供需路徑
會議上,獨立記者朱淑娟展開「獨立記者的20年環境觀察」專題演講時表示,根據經濟部預測,台灣十年後的用電量為現在的三倍。我國除了電價低之外,企業也應積極提升用電能效。朱淑娟再以蘋果公司加州總部裝設太陽能板,實現電力自給自足為例,建議政府要求能源大戶自籌部分用電。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則針對第四、第五天然氣接收站整體規劃,指出第四接收站將填海造陸18.6公頃,在基隆協和電廠外海興建,預計2032年完成填地。然而在能源轉型的目標中,2050年天然氣使用量將下降,意即四接僅能使用18年左右;而位處台中港的第五天然氣接收站的外擴堤、填海造陸,則將對白海豚造成影響。
郭佳雯建議,在減碳45%與2050年淨零的前提下,經濟部能源局應說明,未來的10-30年,天然氣預期的供需變化與路徑,包含興建、擴建碼頭,以及天然氣接收站的退場機制。
區段徵收下不斷變更的土地 環團盼聽證程序訂專法
朱淑娟也提到,許多開發案藉都市計畫之名,行徵收土地之實,將預見更多都市計畫中的土地徵收案例。惜根台灣協會理事長徐世榮說明,1990年以降,根據行政命令,舉凡農業區或都市計畫的擴大,皆應辦理區段徵收;但因區段徵收及開發,反而造成土地不斷變更。
徐世榮點出,現有的開發計畫多缺乏正當性,公聽會無法凝聚共識,行政程序法的「聽證程序」應制定專法,以達成公共利益之目的。線上參與民眾舉出萬大線LG11站,軌道「截直取彎」縮減公園綠地、對周邊住家及國小造成影響為案例,迴響土地徵收議題。徐世榮表示,萬大線一例也再次突顯聽證程序對公共利益之重要。
環團共擬《資源永續管理法》 盼落實廢棄物源頭管理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表示,綜觀去年全台各區提出的廢棄物管理策略,乍看之下是末端出了問題,例如無去化管道等等;但事實上,問題出在前端生產無限制,後端只能不斷追逐。
陳姿蓉進一步指出廢棄物總量管制的癥結,現行規範多著力於後端處理,但是不斷新設掩埋場、提升去化量能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並拋出疑問,為什麼用水、用電能拚零成長,但廢棄物卻不能。
為將資源管理拉回源頭,看守台灣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荒野保護協會、野薑花公民協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綠色和平基金會共同討論,草擬《資源永續管理法》,盼透過較高的法案層級,有效推動涉及部門多、議題複雜性高的廢棄物問題。
陳姿蓉也表示,「資源循環零廢棄」為2050年淨零排放關鍵策略之一,透過《資源永續管理法》,更將輔導並引領產業轉型,以達到零廢棄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