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吳宜靜
企業永續資訊揭露進步快速,不過近期一份針對亞太100家企業的永續評比顯示,新加坡企業將台灣擠下冠軍寶座、拿下第一名,我國則退居第二。
CSRone永續智庫與國立政治大學信義書院公布2022《台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報告指出,在國際碳市場共識逐漸成形下,還有超過八成台灣企業未進行碳足跡盤查。研究團隊提醒,企業須加快落實減碳的腳步,否則未來將可能無法接到國際訂單。
亞太「永續溫度指數」出爐 我國首度遭新加坡超車
2022《台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評比對象涵蓋台灣、日本、新加坡、韓國、澳洲等十個亞太國家,分析各國前十大企業。研究團隊從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面向出發,以節能減碳、員工照顧、社會投入等八項永續議題[1] 為分析指標,透過企業上網公開的資訊揭露,評鑑對永續的投入程度。此外,由於國際間吹起淨零碳排風潮,研究團隊本次特別設定了四項指標,了解企業對於「碳議題」的回應和揭露概況。
CSRone永續智庫營運副總陳厚儒指出,報告蒐錄了台灣企業、大專院校、非營利組織等出版的685本永續報告書,並特別針對其中由企業發行的653本報告書深入剖析。分析結果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亞太十國「永續溫度指數」排行榜,前五名依序為新加坡、台灣、泰國、澳洲、韓國。
25日舉辦的「第八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上,經濟部主任祕書陳怡鈴表示,為加速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經濟部已從產業、商業模式等方面持續協助企業降低對石化能源的依賴。此外,「永續轉型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挑戰」,也須考量社會公正,整體社會才能共存共榮。
93家企業推出永續報告書 仍有八成未進行碳足跡盤查
台灣企業近年響應國際倡議,提早因應政府頒布的減碳法規,報告顯示,有93家企業自願性出版永續報告,顯示企業超前部署、提前練兵的決心。而營收百大企業中,仍有九家尚未出版永續報告,成為ESG浪潮下的漏網之魚。
此外,根據報告統計,台灣企業2021年度出版的永續報告書中,已有超過八成的企業(524家)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但同樣的,也有超過八成的(541家)企業尚未針對活動或產品在整體生命週期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進行盤查。
金管會陸續公告「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和「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2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企業,於2023年起編制永續報告書;並將按照實收資本額,分四階段要求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全體上市櫃公司要在2027年達成碳盤查,2029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
但研究團隊表示,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企業來說仍是高度複雜,追蹤碳足跡更是不容易。評比結果也顯示出,在內部碳定價資訊、碳交易資訊、碳權資訊揭露等面向,台灣企業均穩居亞太各國前三,然而針對國際高度重視的「碳中和」計畫卻著墨不多。
越永續越賺錢 九成企業未連結永續績效與薪酬
CSRone永續智庫指出,2021年出版永續報告書的企業,平均每股盈餘(EPS)4.36元(全體上市櫃公司為2.79元)、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9.30%(全體上市櫃為3.98%),皆優於台股大盤。
隨著國際資本市場越來越發重視財務與非財務資訊的整合,共有240家企業參考TCFD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較去年上升13.3%;而參考SASB(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框架揭露資訊的企業也來到120家,由原先的3.2%大幅上升至18.3%。
然而,包含TCFD在內的國際永續評比指標,近年來都鼓勵企業內化永續發展目標,相當重視企業高層薪酬與ESG績效連結,並納入評分項目中。報告卻發現,台灣有高達六成(411家)企業常態性設置永續委員會,透過由上而下的方式實踐永續,其中卻僅有7.9%(52家)企業把薪酬與永續績效連結在一起。
研究數據也指出,雖有97%(634家)台灣企業揭露供應商管理政策,其中卻有45%未揭露管理及評估供應商之風險。報告研究團隊建議,企業應加強鑑別、追蹤、管理供應鏈的永續風險,才能夠打造真正堅韌的永續價值鏈。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指出,根據統計,有77%的投資人希望了解投資企業的ESG作為,若企業沒有採取行動,將有超過半數的投資人會選擇撤資。
研究團隊也提醒,各國政府和大型企業紛紛調高減碳目標、朝碳中和目標邁進,台灣企業若不加快自身落實減碳的腳步,未來將可能面臨無法接到國際訂單的窘境。
註釋
[1]公司治理、節能減碳、廢棄物管理、教育訓練、員工照顧、社會投入、人權、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