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劉芮菁
日本311大地震今年屆滿11週年,台灣去年公投結果雖是再確立了「非核家園」的道路,但環團認為,反核運動並未結束。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等多個環保團體今(11)日舉辦「2022福島核災11週年省思座談會」指出,公投後的反核之路並沒有結束,因為核廢料貯存場的選址仍是一大挑戰;而非核家園接下來的一步,就是積極朝能源轉型、淨零排碳的目標努力。
福島核災11週年 環團回顧反核歷史:下一步是能源轉型
去年12月「重啟核四」第17案公投,以不同意票426萬2451對同意票380萬4755,台灣社會拒絕了核四廠,但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劉志堅認為,公投後的反核之路沒有結束,因為目前蘭嶼還有約十萬桶的低階核廢料,貯存桶外觀鏽蝕的問題有待處理,找尋新貯存場址更不容易。遑論仍放在核電廠的高階核廢料釋放輻射,處理、搬運過程也充滿危險。「我們連低階核廢料貯存場都找不到,又如何找到高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處置場址呢?」劉志堅憂心。
台大生物科技所博士葉慈容則表示,台灣過去30年來的反核之路,在各個民間團體的努力下,終於在2021年的核四公投看到成果,接下來的目標是讓社會了解再生能源的優勢與重要。
劉志堅也說,非核家園的下一步是能源轉型,而在推動再生能源的路上,教育民眾了解能源轉型是首要挑戰。環保聯盟接下來將與教育部、各地教育局合作,進入校園介紹綠能的重要性。
綠能人才不足? 半導體產業的磁吸效應 改變大眾能源認知是挑戰
針對綠能教育的落差,葉慈容指出,雖然政府在2016年就開始推動能源轉型,但在「綠能」跟「零碳」中間,仍需要教育銜接。他舉例,民眾要用電,「停電」就很容易被誤解為「缺電」,這是能源轉型過程中,很需要社會溝通的地方。
葉慈容說,民眾很怕兩件事情,第一是沒有電,第二是電費漲價,這兩件事和民眾最切身相關。即使政府一再保證沒有缺電,斷電、停電都跟缺電沒有關係,但民眾沒有辦法認知到停電跟缺電的差別,「民眾會認為斷電一個小時,就是缺電。」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林木興則指出,綠能的人才培育也是一項挑戰,台灣理工人才嚮往高薪的半導體產業,可能導致綠能產業人才不足。他表示,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正在進行一項社會調查,了解綠能產業與半導體產業的薪資差距,盼進一步研擬改善對策。
林木興強調,綠能產業不只需要理工人才,也需要法律、政策、社會調查的專業人士。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期待和教育部與能源局合作,在大學教育融入綠能相關課程,不只是培育理工領域的人才,也希望能結合社會科學,推動科技整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