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首場環評 「苗栗離岸風電計畫三」補件再審

    報導/劉芮菁

    環保署9日審查上緯新能源規劃在苗栗通霄外海興建約85平方公里的「苗栗離岸風電計畫三」(海盛)風場,這也是我國離岸風電第三階段的首場環評初審。多位環評委員對施工及營運期間的噪音問題抱持疑慮,建議開發單位重新評估、檢視鳥類廊道等保育對策,此案補正後再審。

    環保署9日召開離岸風電第三階段首場環評初審,多位環評委員對施工期間與風機運轉的噪音問題抱持疑慮,建議開發單位重新評估噪音影響及鳥類廊道等保育對策,補正後再審。攝影:劉芮菁
    環保署9日召開離岸風電第三階段首場環評初審,多位環評委員對施工期間與風機運轉的噪音問題抱持疑慮,建議開發單位重新評估噪音影響及鳥類廊道等保育對策,補正後再審。攝影:劉芮菁

    離岸風電開發進入第三階段 首場環評起跑

    海盛風場位在苗栗通霄外海,面積約85平方公里,離岸最近約20公里,配置最多三座海上變電站,鋪設海纜至苗栗縣竹南鎮上岸,再沿著既有道路鋪設陸纜,輸送電力至台電三處變電所。此風場規劃設置單機容量裝置從9.5到20MW的風機,預計最多設置114部、最少設置40部風機,總裝置容量1104MW。

    我國離岸風電開發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經濟部將在2026年到2035年開發15GW。根據經濟部規劃,業者向經濟部完成場址申請後,須通過環評初審才能參加容量分配。首期招商將於8月底截止,業者把握時間進行環評作業,9日首場環評登場。

    上緯新能源規劃在苗栗通霄外海興建約85平方公里的「苗栗離岸風電計畫三」(海盛)風場,鋪設海纜至苗栗縣竹南鎮上岸後,再沿著既有道路鋪設路纜,輸送電力至台電三處變電所。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會議簡報
    上緯新能源規劃在苗栗通霄外海興建約85平方公里的「苗栗離岸風電計畫三」(海盛)風場,鋪設海纜至苗栗縣竹南鎮上岸後,再沿著既有道路鋪設陸纜,輸送電力至台電三處變電所。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會議簡報

    海盛風場水深較深、施工噪音較大  重新評估對鯨豚影響

    此案風場水深55到75公尺,比過去離岸風場設置的風機還深,多位環委擔憂施工期間及風機運轉的噪音影響。環委朱信就指出,雖然開發單位提出雙層氣泡幕、減噪阻尼樁錘等防噪措施,但過去研究已證實水深越深,噪音會越大。以75公尺的水深來說,這些過去風場曾採用的措施可能不足以降低音量,開發單位須再規劃防噪工法。

    環委也建議加強防範風機對鯨豚生態的衝擊。開發單位原規劃以打樁半徑750公尺為警戒區,透過「聲音監測法」及「人員監看法」雙重監測,施工船配置至少三名鯨豚觀察員,有鯨豚接近時暫停施工。會議上開發單位承諾,要將警戒區擴大至打樁半徑1公里。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則指出,開發單位在施工前、施工中的水下噪音及鯨豚聲學監測,僅在每季進行一次24小時的監測,數量太少,沒有代表性,建議開發單位重新評估。

    風場鳥類廊道應拓寬 陸上開發須考量小燕鷗繁殖期

    為降低鳥類受到的開發衝擊,風場上將預留鳥類飛行廊道,並架設雷達、監視器、熱像儀等儀器監控鳥類活動。但環委朱信認為,開發單位僅規劃1.5公里寬的鳥類廊道,應拓寬至2公里。

    環委李培芬強調,鳥類飛行方向軌跡很清楚,建議依照現有風機規劃,計算出鳥類撞擊的可能性,可以釐清哪個月份比較嚴重,並提出減輕說明對策,「希望盡量不要讓鳥類進入風場。」

    開發單位在環境現況調查中,在沿岸及陸域地區發現多種二、三級保育鳥類。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會議簡報
    開發單位在環境現況調查中,在沿岸及陸域地區發現多種二、三級保育鳥類。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會議簡報

    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開發單位進行的十次鳥類調查中,共記錄到22種、157隻鳥類,包括白眉燕鷗、鳳頭燕鷗等二、三級保育類。在陸域開發地區,調查也發現小燕鷗、大冠鷲、鳳頭蒼鷹、黑翅鳶、紅尾伯勞等多種二、三級保育類。

    環委張學文提醒,陸域鳥類在部分衝擊區沒有沿線調查,需補充調查結果。而且小燕鷗的調查沒有7月以前的紀錄,由於小燕鷗會在春季築巢,也需要重新確認,陸上的開發是否會影響小燕鷗的繁殖期。

    環委提醒 未來風機除役須提因應對策

    至於陸上設備的規劃,農委會林務局指出,開發範圍涉及特定農牧用地、森林用地和保安林地,需評估開發過程對周邊農業生產環境的影響。尤其有二座升壓站已經超出保安林內的使用規範,應重新規劃,避開保安林地。

    李培芬建議,陸纜應避開自然保留區域,特別是防風林。他強調:「要釐清哪些喬木會被移除,補植數量有哪些,需要開發單位納入說明。」開發單位也承諾,如果有移植喬木,會以1比1.5的比例補植。

    最後在風機除役的規劃上,由於開發單位認為未來水下的結構可能有生物聚集,因此可能保留部分水下基礎。但環委李育明表示,開發單位應清楚說明清楚移除或保留的具體條件,未來除役前要提出因應對策。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5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