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國產浮式離岸風電行不行? 產學期待推示範場練兵

    報導/李蘇竣

    浮動式風場在台灣的應用,受產學界高度關注。國產浮式風機究竟行不行?專家學者及產業界認為,台灣風場條件優秀,浮式風電上看90GW開發潛力,只要解決水下基礎以及動纜的問題,可望進一步發展浮式風電。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江茂雄更建議,能源局應在2025年前完成浮式風電示範案,及早練兵,培養本土產業鏈。

    金屬中心與上緯等國內離岸風電業者合作,舉辦「浮式風機本土產業鏈推動交流會」。李蘇竣攝

    前進深水區風力資源 浮式風電或可減少近岸開發衝突

    台灣積極投入離岸風電開發,開發場址由近岸淺水域逐漸邁向深水區。放眼全球,自2017年第一座商業化浮動式離岸風場「Hywind Scotland」在蘇格蘭完工商轉,各國紛紛看見浮式風電的可能性,國內也開始鑽研浮式風電如何在台灣應用的課題。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金屬中心)16日與上緯新能源公司(SRE)等國內離岸風電業者合作,舉辦「浮式風機本土產業鏈推動交流會」。

    上緯新能源曾參與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的開發,董事長林雍堯表示,從目前經驗來看,固定式離岸風電可能和近岸生態、航道或國防需求產生衝突,浮式風場或許可以從國土規劃的角度滿足能源需求。

    金屬中心副處長陳維德表示,離岸風電在台灣綠能扮演重要角色,而台灣海峽彰化以北之外海,在水深較深的海域仍有風況相當良好的場址。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江茂雄也認為,浮式風電是當前最迫切需要的能源項目,他建議,領海12海浬範圍內妥善規劃,離岸風電的建置成果一定會大幅超越政策目標。

    一座採用半潛式(Semi-submersible)水下基礎的浮式離岸風電。圖片來源:Untrakdrover/維基百科(CC BY-SA 3.0)

    浮台產業鏈本土化 台船迎接工程挑戰 惟需更多港口腹地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台船)課長莊景翔表示,台灣可採用的水下基礎是目前最主流的半潛式(Semi-submersible)浮動式平台,通常是由三個浮筒相互連接,風機安裝於平台之上。他指出,建造一個浮台需要龐大的供應鏈支持,台船有能力負責整合組裝施工,但這些都需要後勤碼頭設施配合。

    莊景翔進一步解釋,因應風機大型化趨勢,台灣將面臨工程挑戰。製造大型浮台需要廣大腹地,以台船高雄廠占地117公頃為例,浮台的製造組裝工作可以在船塢內完成,但要下水安裝機組又是一大考驗。以單一支10MW左右大型風機來看,風機高度會高到海平面256公尺以上,寬度需求要90公尺以上,碼頭的水深最少也要10到15公尺。

    莊景翔指出,綜觀台灣港口如高雄港、基隆港,都因為水深、限高等問題難以配合,唯獨台中港最有希望,但是按目前離岸風電推動規劃,每年建置一個500MW風場約需35~50座風機,台中港在2021年到2025年間已有使用空間重疊的問題,未來需要規劃更多港口基礎設施、腹地跟碼頭空間,否則將難以應付浮台製造與風機安裝的需求。

    台船課長莊景翔指出,大量離岸風機將在台中港製造組裝,未來需要規劃更多空間。圖片來源:擷取自會議簡報
    台船課長莊景翔指出,大量離岸風機將在台中港製造組裝,未來需要規劃更多空間。圖片來源:擷取自會議簡報

    及早「練兵」 學者籲2025年前完成浮式風機示範案場

    金屬中心指出,以目前固定式離岸風電的經驗來看,台灣在離岸風電領域已是亞洲領先,具備優勢,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將是導入浮式離岸風電的最佳機會。而60%~70%的供應鏈可以沿用既有固定式的經驗,只要解決水下基礎以及動纜的問題,台灣的風場條件推估浮式風電可以開發到90GW。

    陳維德表示,台灣還沒有浮式風電案例,國外經驗也不見得可以完全挪用到台灣,要盡快完成示範風場,給製造業練兵,也可以在設計、安裝階段中找到台灣的解決方案。他認為,示範風場至少要做到最低的商轉規模,如總裝置容量100MW以上,才能在練習運維的同時,不用煩惱相關成本。

    陳維德說明,當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團隊投入浮式離岸風電開發,隨著相關產業技術成熟,未來浮式風電的開發成本可望逐年下降;示範風場長期運作後,台灣就有完整的浮式離岸風電資料,加上掌握全球關注的生態影響報告,可成為國際參考對象。

    江茂雄呼籲能源局,應盡快推出獨立於第三階段的示範計劃,最晚在2025年前完成案場,以驗證台灣浮式風機的相關技術,並研究浮式風機在台灣海峽環境條件會遇到的狀況。他指出,現行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下,廠商必須「邊做邊學」,但實際上,面對大量訂單的供應鏈壓力,廠商多半沒有時間學,浮式風電產業不能重蹈覆轍,必須提早準備。

    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江茂雄建議,要盡快推動示範案場練兵,可避免產業來不及學新技術的窘境。攝影:李蘇竣
    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江茂雄建議,要盡快推動示範案場練兵,可避免產業來不及學新技術的窘境。攝影:李蘇竣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3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