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李蘇竣
中能風場昨(24日)宣布中能離岸風電計畫融資籌組成功,融資金額高達450億,與國內20家公股銀行完成簽約,預計年底資金到位正式開工。中能公司董事長王錫欽表示,取得專案融資是台灣綠能的重要關鍵里程碑,不僅有助於風電產業本土化,更落實金融、保險在地化;目前風場的籌備工作都已完成,預計2024年底商轉。
多家公股銀行攜手融資 寫下國內綠色金融新頁
中能公司24日宣布融資專案成功籌組,舉辦簽約儀式,中能公司表示,這次聯貸金額約450億元,兩個月內認購金額就高達千億元,認購超額率逾200%,加上保險國內自留率超過五成,種種數字都創下台灣離岸風電歷史紀錄,是台灣綠色金融的一大步。
王錫欽表示,目前已經取得所有政府機關要求的核可文件,也完備相關風況、海象、地質分析、工程採購及工程規劃,更與地方政府、當地漁會完成溝通協商,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融資金額在一個月內到位後,風場就正式進入建置階段。
中能公司表示,這是國內公股銀行首度聯手參與的台灣離岸風場專案融資案,由台灣銀行、兆豐銀行、合作金庫、中國信託、第一銀行、土地銀行等六家聯貸銀行主辦,另有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台新銀行、台北富邦銀行、玉山銀行、台灣企銀、上海商業銀行、凱基銀行、高雄銀行、中國輸出入銀行、瑞穗、三井住友、東方匯理與三菱日聯等14家銀行參貸。
兆豐銀行董事長張兆順表示,過去離岸風電很難籌組聯貸,這次不但順利由多家公民營銀行籌組成功,還出現超額認購現象,可說是台灣離岸風電史上第一次。
基樁、風機零組件均國產 產業鏈大幅本土化
中能離岸風電計畫是中鋼公司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合作開發,場址位在彰化芳苑外海約10公里,最初於2018年通過環評,原計畫容量達600MW,要使用約63至84部裝置容量6~9.5MW的風機,但經能源局遴選競價,中能僅獲配300MW容量,因而提出計畫變更,在去年底經環保署審查通過,將使用30至50部裝置容量6~10MW的風機,佈置面積約36平方公里。
中能離岸風電計畫執行長Joris Hol表示,目前規劃陸上變電站將在明年初率先開工,2023年展開水下基樁作業,預計2024年第三季完成風機安裝、年底商轉。
王錫欽強調,中能風場金融、保險、產業同時落實在地化,成為國內綠能關鍵里程碑。中能公司表示,為了響應風電本土化政策,中能肩負最大規模產業在地化項目,範圍涵蓋海事工程、水下基礎製造,風機零組件生產及陸上電力設施等,本土化項目高達27項。
其中,水下基樁由俊鼎製造、水下基礎由興達海基供應、風機與水下基礎運輸安裝由台船環海執行,風機供應鏈更是由數間本土廠商投入,整個產業鏈預估有200家本土廠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