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廖禹婷
彰化外海的海龍二號、三號風場,為了新增三腳套筒式風機結構,「四腳」改「三腳」,以及變更海纜、陸纜路線等,今年7月提出第二次環差變更,環保署今(21)日召開環評初審。
開發單位表示,國際間套筒式基礎技術成熟,希望增加「三腳套筒式結構」,不只縮短工期,也可減少水下噪音影響時間。但環委仍憂心水下噪音分貝數過大,恐將「嚇死白海豚」,要求比照其他風場的159分貝,建議補正再審。
水下基礎四腳變三腳 承載力及安全性引發質疑
由加拿大北陸能源、新加坡玉山能源日本三井物產共同持有,海龍二號、三號風場今年6月曾提出風機加大、提高單機裝置容量的變更,現再提出變更申請,要將風機的水下基礎四腳變三腳。
開發單位表示,因國際間套筒式基礎技術成熟,因此本次新增「三腳套筒式結構」,希望增加設施選用彈性。另外,原設計每座風場設置兩座具有二到三層結構的海上變電站,本次變更將改為每風場設置一座具有五層結構的海上變電站,預計兩風場海上變電站施工期將減少兩個月。
對於風場水下基礎從「四腳」變為「三腳」,許多環委對安全性表達疑慮。環委朱信質疑,若風機及管架重量皆未變,但每座管架由四支基樁減為三支, 而每支基樁直徑又不變,機具承載力恐將不足,進而導致崩塌、造成生態危害。
開發單位表示,目前台灣共有兩座風場採用「三腳套筒式結構」作為風機的水下基礎,包含位於彰化近岸的「彰芳西島風場」與位於彰化外海的「大彰化東南風場」、「大彰化西南風場」。然而環委張學文指出,上述風場單機裝置容量都在10MW以下,但未來海龍的單機裝置容量有極高機率會達到15MW,與現有案例顯有差距,應該做安全性評估。
水下減噪分貝數太高 環委憂「嚇死白海豚」
改為三腳套筒式結構後,開發單位表示,整體海域施工期約可減少四個月,同時也可減少施工時海域影響範圍、減少打樁水下噪音影響時間。開發單位也承諾將採漸進式打樁,即「海龍二號、三號風場不會同時打樁」,並在打樁期間持續監測,確保打樁位置750公尺半徑範圍外,水下噪音聲曝值不超過160分貝。
不過環委程淑芬憂心,噪音分貝數仍過高:「如果你噪音傳到沿岸還有100分貝,白海豚都嚇死了。」環委朱信也表示,水下噪音160分貝換算為空氣環境噪音約為100分貝,對於海洋生物來說「太過殘忍」。而其他離岸風場已經承諾降到159分貝以下,建議能夠比照辦理。
不過開發單位也回應,風場地質包含玄武岩,受限於此條件,無法明確承諾可減至159分貝,但強調會盡可能全程採行申請開發時的最佳噪音防制工法進行減噪。
施工船舶用油恐影響生態、加劇空污 環委建議提高用油標準
有環委提醒,工作船舶用油勢必會影響空氣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臭氧等污染物含量,可能加劇中南部空污問題,應強化海域施工前及施工期間的空氣污染物監測工作。
開發單位承諾,會在工作船隻的廢氣排放管加裝「濾煙器」或「活性碳過濾」,工作船舶也會使用當時工作港口的最低含硫量油品。不過環委認為,應明訂「最低含硫量」標準,並希望開發單位可使用0.5%硫化物油品。
另外,環委也認為目前海岸鳥類相關資料年份過於久遠,無法詳實呈現當地陸域生態;且陸域監測應將重點放在秋、冬季,要求補充秋季或冬季的陸域生態監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