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李蘇竣
面對氣候變遷威脅,台灣的青年世代可能需要更多的準備,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今(13日)指出,在未來數十年間,氣候變遷的影響及各國轉型行動將迎來高峰,但台灣青年學子仍缺少相關教育與思考,屆時恐怕難以因應全球尺幅變革。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呼籲,教育部應加強學生對氣候議題的理解,導引年輕世代參與公眾事務。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林奕華也建議,可採用「類課綱」的方式融入氣候變遷教育,透過各縣市輔導團、教育部、國教署互相配合,建立正確的教材或教案。
升溫1.5°C即將到來 2050淨零碳排成關鍵
氣候變遷的威脅來勢洶洶,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發表的評估報告AR6指出,人類的活動確實對氣候系統造成影響,地球表面預估將在2040年前升溫達到1.5°C。該份報告也警告全球,一旦超過了「氣候臨界點」,變化將不可逆轉;若要守住1.5°C目標,必須在未來10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2050年以前實現淨零排放。
世界各國祭出各項減碳措施,減緩即將到來的衝擊,已有100多個國家宣布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台灣也不例外,總統蔡英文於今(2021)年世界地球日首度提出2050年淨零轉型,行政院長蘇貞昌也進一步在8月要求環保署加速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作業,除了希望將2050淨零碳排確實納入,也要評估碳定價機制。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也承諾,會加速草案研商過程,力拼9月出爐。
學子欠缺調適能力 氣候變遷應納入重點課綱
從現在到2050年仍有數十載,屆時主導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主人翁是否具備了因應的能力?台灣青年氣候聯盟認為,目前國內教育體制缺乏氣候變遷有關的內容,年輕學子容易忽視氣候變遷在各面向帶來影響,在缺乏思考的狀況下,未來恐怕無法扮演積極的氣候治理角色。
綠色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去年底綠色和平針對教育現場展開調查,發現老師們普遍對於現有教育體制內的氣候變遷教材不甚滿意,也認為體制內學生欠缺對氣候變遷的重視。她強調,台灣的環境教育容易流於口號,需將其納入重點課綱,才有機會產生世代之間的改變,使氣候變遷的調適實踐於社會各個領域。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林奕華說,目前氣候變遷教育未被列入108課綱的19項重大議題中,因此教育方式容易因不同老師備課產生落差,導致現場實行困難。
林奕華建議,在現行體制下,可採用「類課綱」和「校本課程」的方式推動氣候變遷教育,透過各縣市輔導團、教育部、國教署互相配合,建立正確的教材或教案,融入小學到高中的課程,讓學生有能力解決未來的問題。
學生展現自發行動力 以實際行動推氣候議題主流化
雖然教育體制內欠缺氣候變遷教育,仍有不少學生自發尋求不同的學習管道,積極投入氣候變遷的調適行動。「SDGs專題教育探究團隊」計畫主持人、台師大學生傅奕榮表示,青年學子具備高度「能動性」,透過網路媒介彼此串連,做出具體行動,已成為不容小覷的能量,期盼透過教育鼓勵未來的教師學生用行動緩解氣候變遷威脅。
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會長蔡其昌也說,唯有讓氣候議題主流化,才能夠反轉現況,因此,年輕世代的創新與調適能力將會是關鍵,9月25日即將登場的「青年抗暖大遊行」就是青年們倡議的一項行動,期盼讓更多人對氣候議題產生自覺。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將在9月25日舉辦的「青年抗暖大遊行」,共提出了七大訴求。針對其中氣候教育的訴求,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執行長侯俊吉認為,必須跟下一代坦然說明現況,同時建構下個世代的能力,才能持續推動轉型工作,而這也是教育才能做到的工作。氣候教育需要更多面向,除了科學、還有人文、社會、經濟等,大眾經由溝通同理不同立場的意見,才能找出共同的行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