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李蘇竣
我國淨零碳排規劃雖尚未入法,農委會已開出公部門氣候調適第一槍。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宣布農業部門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昨(25日)進一步公開具體減排作為,並預告將研商森林、土壤及海洋的碳匯機制,同時也會加強農業綠能。陳吉仲也宣布,將在9月1日成立淨零辦公室,盡速推動農業各部會成立氣候變遷應對單位。
全球升溫農業首當其衝 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肆虐全球,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今年8月9日公布氣候變遷第6次評估報告(IPCC AR6),證實是人類活動導致極端氣候,且全球將在2040年前升溫超過1.5°C,為了減緩氣候變遷,包含美國、日本、歐盟在內,世界各國紛紛宣布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放。我國總統蔡英文則是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做出2050年淨零轉型承諾。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本月上旬宣布,農業部門要優先於政府其他部門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並於昨(25日)舉辦座談會說明目前規劃。企劃處處長莊老達表示,氣候變遷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光是衝擊生態系統,也連帶影響農業生產,一但農業的產量、品質不穩定,就會反映在價格上,消費者的花費與農戶所得都會受到影響。而這一聯串的連鎖反應,攸關國家的糧食安全。
9月成立農業淨零辦公室 爭取每年100億預算
陳吉仲表示,盤點目前須辦理的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作業項目與研發計畫,估計每年至少需要100億元的經費,會極力爭取預算及人力。
陳吉仲並提到,將於9月1日成立農業淨零專責辦公室,加強政策落實與對外溝通,也將明確要求農委會所屬全部單位,將氣候變遷調適與淨零排放策略列入重點施政項目,滾動檢討農業部門因應氣候變遷的各項措施。此外,也會規劃試辦農業碳匯、減碳及碳排價值化,透過鼓勵與輔導雙管齊下的方式,實質達到減少碳排及增加碳匯的效果。
祭數項調適策略 建立預警系統降低農業衝擊
莊老達進一步說明表示,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農委會目前研擬了農業生產的調適策略,首先會針對農地資源空間規劃展開盤查,再依據各地區狀況研擬調適對策;同時也加強水資源調適能力,短期先輔導農民設置灌溉管路設施,中期再加強引水蓄水設施,最終結合水資源系統達到智慧灌溉的目標,有效利用水資源。
此外,莊老達表示,也會從法規面、生產面及消費面著手發展永續有機農業,《有機農業促進法》推動後,全國有機耕作面積大幅成長,去年已達1萬5754公頃;不論何種農業,根本關鍵都是種源,農委會將展開農漁畜種源保存計畫,除了建立資料庫,更嘗試從中育種找出適合抗逆境的作物。
莊老達強調,氣候變遷是長期而緩慢的過程,但短期的極端天氣會直接造成影響,農委會將建立產銷預警機制,綜合評估天氣、產量等趨勢,透過預警維持價格、供需穩定。其中最重要的是農業保險的推動,繼施行《農業保險法》後,要繼續擴大保險涵蓋範圍、提高覆蓋率,透過金融機制避免農民重大損失。
三大減碳措施 用碳匯增加農民收入
至於農業部門的淨零排放策略,農委會要從「減排」、「增匯」、「農業綠能」三大方向著手。其中碳匯(Carbon Sink)機制更可望打造出「負碳」農業,需要大量討論來擬訂具體措施。
簡單來說,農委會打算利用自然環境中可本身可以吸收、儲存碳的空間,研商「森林碳匯」、「土壤碳匯」及「海洋碳匯」等三大項目,未來農民可將減碳的貢獻訂價,進一步販售給需要抵換的企業,但計算公式目前還在研擬中。
森林碳匯包含增加森林面積、提高國產材利用等規劃;土壤碳匯則是可以研擬調整作物耕作模式及開發土壤生物資源等;海洋碳匯則是規劃增加濕地保育面積、劃設漁業保育區等方式。大幅增加環境系統吸儲的碳匯,可以對我國整體淨零排放路徑做出不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