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孫文臨
珍愛藻礁公投將於8月28日登場,為促進理性討論,民間發起「三接與藻礁保育、能源轉型關係對焦會議」,提供科學家交換各自的研究結果與意見,另一方面,經濟部由次長曾文生親自出席,帶來最新2020年的海底鑽探資料,說明工業港水下並無藻礁,且在離岸1公里外礁體就不連續。
這份經濟部首度公開的資料,為針對公投主文「低潮線往外延伸五公里海域」都有藻礁分佈的說法。在昨(14日)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等單位主辦的對焦會議上,曾文生強調,環境不斷在變動,沒有任何決策可以完全掌握所有資料,只能依有限的資料去進行判斷,各種選擇與否,都有必須承擔的風險。
公投「藻礁延伸外海5公里」 鑽探資料發現 離岸1公里外礁體就不連續
珍愛藻礁公投主文為,「你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指出,「藻礁分佈離岸5公里」的說法來自一篇2016年的碩士論文《桃園外海近岸海床的地形與地貌》,透過側掃聲納影像及震測剖面與陸域景觀和空載光達影像做對照,推論「觀音外海」海床主要為藻礁質海床,且向海延伸的範圍至少5公里。
曾文生表示,該論文調查位置為觀音海岸,而非中油三接所在「大潭海岸」的位置,且光載雷達及側掃聲納僅能量測出近岸及海底床地形「是否有突起物」等變化,如要判釋地質組成是泥、砂或岩礁,仍需有地質鑽探等資料佐證。
曾文生首次公開2020年工業港鑽探資料,針對觀塘工業港的填方區、航道、迴船池、外廓防波堤等區域,進行了26個點位的鑽探,僅11個鑽孔有礁體,離岸愈近礁體愈厚,水深15米以外僅3個鑽孔有礁體,且厚度都小於30公分,約在離岸1公里外就礁體不連續。
駁海底有藻礁 林幸助:水深5m以下濁度過高,藻類無法生存
針對外界擔憂工業港浚深將破壞海底藻礁生態。曾文生表示,鑽探的岩心資料交由台北市立大學教授許民陽進行判釋,資料顯示填方覆蓋及浚深範圍的礁石厚度僅1.2~0.2m,且海床表層有覆沙,沒有殼狀珊瑚藻生長,水深超過18米的海床都覆蓋了厚厚的爛泥。
不過,2020年的鑽探資料顯示,有一處水深25公尺的點位,岩心出現了10公分的礁體。對此,曾文生則轉述學者說法,有可能是因海流將近岸破碎的礁體帶到較深的外海所致。
與會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也表示,大潭海域的海水濁度高,水深超過五公尺,「因為光照不足,用常識判斷,殼狀珊瑚藻等藻類就難以生存。」他指出,鑽探資料也顯示,水深超過18公尺的地方就沒有發現礁體。
對於公投團體批評觀塘工業港會破壞913公頃的海域,曾文生澄清,913公頃是工業港「整個海域」的面積,但工程並沒有要在「整個海域」都蓋堤防、碼頭,「實際上在工業港工程中,構造物為62.4公頃,浚挖面積為96公頃,僅913公頃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