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農委會提乾旱調適策略 陳吉仲:應做好森林水源涵養 而非蓋水庫

    報導/許祖菱

    氣候變遷影響台灣長期降雨趨勢,今年直到10月底前都沒有颱風侵台,是56年來最乾旱的一年。對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昨(2日)召開記者會表示,農委會已經就乾旱調適擬定策略,分為短中長期計畫,要提升台灣農業耐旱韌性。

    陳吉仲也強調,台灣森林蓄水量約等於73座石門水庫,面對乾旱,該做的不是找新的水庫,而是做好上游森林的水資源涵養,「讓所有的雨量都留在陸地」。

    翡翠水庫周邊環境。圖片來源:林務局。
    翡翠水庫周邊環境。圖片來源:林務局。

    台灣森林每年可蓄25%雨量 陳吉仲:應加強上游水資源涵養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研究指出,氣候變遷導致中緯度和亞熱帶地區的夏季降雨量減少,也會同步影響作物的需水量,進而改變對灌溉用水的需求;中研院研究也顯示,未來台灣地區春季降雨減少、乾旱日數增加、乾旱連續天數增加,尤其北部灌區,農業用水缺水率將達40%。

    因應極端氣候導致乾旱,陳吉仲表示,森林覆蓋於強降雨時能減少土砂災害,乾旱時更可涵養水量,有助於氣候變遷調適。林業部門則會積極加強河川上游林地保育工作,減少沖蝕與崩塌,「讓所有的雨量都留在陸地」。

    陳吉仲說,根據研究,台灣森林每年可以蓄留約25%雨量,以石門水庫總容量3.1億立方公尺來算,台灣森林蓄水量約等於73座石門水庫水量,在面臨極端氣候乾旱的時候,該做的不是把水庫壩體增高或是找新的水庫,而是要把上游森林的水資源涵養100%做到位。

    陳吉仲說,目前水土保持局已規劃增加坡地蓄水功能,「當我們把水土保持做好的時候,它每一年可以增加965萬立方公尺的水,相當於4288個標準泳池」,但如果山坡發生大規模崩塌,不但會喪失的原本的蓄水功能,還會遭成下游水庫污泥堆積。

    針對已發生大規模崩塌山坡,水土保持局會實施強化工程與復舊造林,也會落實林地林用,減少違規及超限利用。

    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範疇。圖片來源:農委會書面資料

    節水、種植耐旱作物轉型 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農業

    農委會已經就乾旱調適擬定策略,短期策略有輔導補助農民節水,中長期策略則有加強水土保持、加強水源涵養等、提升農業耐旱韌性。

    被問農委會建議農民改種黃豆、小麥及玉米等旱作雜糧,有沒有配套措施,陳吉仲回應,農委會改良場會提供技術輔導,也會安排產銷通路,安排與雜糧加工業者合作,「如果農民沒有確定水稻改種其他作物的收入會比較好,農民絕對不會種。」

    陳吉仲強調,農業的重要性不是只有下端的糧食供給,也包括上游的國家水土保安、水資源涵養,到生態多樣性、糧食安全、文化等,農委會希望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建構能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農業。

    農委會2日召開「台灣農業部門在溫室氣體減量貢獻及因應乾旱調適策略」記者會。圖片來源:農委會

    農業減碳助減緩氣候變遷 「讓農民收入增加、二氧化碳下降」

    根據能源局最新「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林業部門的碳吸存量遠高於農業部門的排放量。農業部門的減碳表現也有不錯的成績,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05年占全國2.47%,降至2018年的1.96%。

    陳吉仲指出,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分成燃燒、非燃燒兩個部分,燃燒部分包括農業用電用油,非燃燒部分則包含家禽家畜排泄物產生的甲烷、一氧化二氮,以及生產水稻蓄水所排放的甲烷,另外農作時的翻耕、使用肥料也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

    陳吉仲表示,農委會仍會繼續減少部門碳排量,包括調整水稻面積,「農民的收入可以增加,二氧化碳也會減少」;也會推動綠能、循環再利用,希望能大幅取代傳統石化能源。

    農業部門碳排量、碳吸量數據。圖片來源:農委會書面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2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