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北美館2020台北雙年展 聚焦氣候變遷、省思藝術產業碳排放

    報導/黃思敏

    由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2020台北雙年展,於20日舉行開幕國際記者會。本屆雙年展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邀集來自27個國家的團隊參展,將北美館打造為一座「天文館」,以星球的角度審視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

    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在氣候變遷等人類共同面對的全球性災難中,藝術產業應反思自身的碳排放,透過實際行動實踐碳中和,並支持生態與社會的永續發展。

    策展人布魯諾.拉圖、馬汀.圭納、北美館館長林平、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合影(左至右)。照片提供:北美館
    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馬汀.圭納、北美館館長林平、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合影(左至右)。照片提供:北美館

    策展人對所有訪客的叩問  「你生活在哪顆星球上?」

    本屆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及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將美術館打造為一座天文館,以星球的角度審視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

    從無視星球負載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的「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到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永續與發展之間矛盾的「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拉圖與圭納以不同的星球作為隱喻,凸顯人們對於如何讓世界保持宜居的分歧日益擴大。

    兩位策展人提到:「美國總統川普,和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顯然就不住在同一個星球上!在川普設想的世界裡,排放二氧化碳並不真的威脅到環境。」

    馬汀認為,「全球化星球」已走不下去,如果所有人都要過「美式生活」,那得需要五個地球。拉圖則感嘆:「(氣候變遷)的過程影響著地球上所有地方,這應該要能凝聚大家,但恰好相反。到了21世紀的尾聲,人們卻更加分裂。」

    兩位策展人對所有雙年展的訪客提出「你生活在哪顆星球上?」的叩問,並向登陸「實地星球」的訪客介紹,從我們頭上1公里延伸至腳下1公里的「臨界區」,便是水、土壤與氣候能交互作用,為所有生命創造必要條件的空間。

    與地球1萬2000公里的直徑相比,臨界區似乎微不足道,但人們必須務實地面對這樣的界線,並持續透過科學認識臨界區敏感、脆弱且受限的物質條件,尋找常保繁榮的生存方法。

    2020北美館雙年展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2020北美館雙年展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片提供:北美館

    台北雙年展連續兩年定調生態 並尋求碳中和可能

    北美館連續兩屆將主題鎖定為生態環境,從2018年的「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到今年的「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希望將美術館作為發動人們生態意識的基地。

    林平表示,雙年展作為概念思辨與知識生產的載體,不只和藝術社群有關,更積極與政治、社會、地理、海洋科學,及人文歷史等跨領域社群合作。在人類共同面對的全球性災難中,北美館希望透過實際行動,支持生態多樣性與社會永續發展。

    面對氣候變遷等人類世巨大且不可逆的生態危機,林平指出藝術產業應反思自身的碳排放。本次北美館透過展品《儲回大地的藝術》,系統地描繪2020台北雙年展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與碳排放量。

    「我們積極地尋找中和這些碳排放的方式。」林平表示,今年起北美館將與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合作為期數年的計畫,透過山林保育導向碳中和的平衡。

    張永達透過作品《 scape.unseen_model-T 》(模擬圖),分布在兩個樓層,提醒我們:臨界區不只在我們頭上,也在我們的腳下。照片提供:北美館
    張永達的作品《 scape.unseen_model-T 》(模擬圖),分布在兩個樓層,提醒人們:臨界區不只在我們頭上,也在我們的腳下。照片提供:北美館

    「協商劇場」撤掉階級、主客關係 以換位思考開啟真正的協商

    此外,本屆雙年展透過「協商劇場」,從台灣在地急迫需探究的社會爭議,如離岸風電建置、核廢料處理、塑化劑究責等議題出發,由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的學者及大學生,扮演分持不同意見的利害關係角色,進行協商並尋求可能解方。

    負責此計畫的獨立策展人林怡華指出,協商劇場的概念源自於法國高等學院的教學模組,現場沒有所謂的法官、主席或仲裁者,並透過環狀座位的設計,使討論過程不再有上下階級與主客關係。「沒有至高無上的法律及仲裁者,真正的協商才會開始」。

    林怡華將協商劇場比喻為「萬物議會」,除了人類之外,更邀請了平時不可能與會的非人物種參與發聲。她以「離岸風電進行式」為例:「現場除了環保署、能源公司、漁民,也有白海豚、候鳥等受建設影響最深的生物。」

    林怡華透過協商劇場的創新模式,對聯合國氣候峰會(COP)等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協商模式提出質疑,「COP已經開了這麼多會,地球還是面對這麼多危險。」她認為政府無法代表所有人的心聲,更何況許多受害者是非人物種。

    「當各國都以國家利益為主,就不會真正為氣候變遷帶來任何助益。」林怡華認為,世界上處於危機中的物種與弱勢族群,需要被看見與聽見,立場不同的人更需要練習換位思考,透過結盟,成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林怡華說,「當我們意識到多元歧異、去人類中心的重要性,才能讓不可逆的結局出現轉機。」

    協商劇場試演場「離岸風電進行式」。照片提供:北美館
    協商劇場試演場「離岸風電進行式」。照片提供:北美館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2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