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孫文臨
農委會日前舉辦記者會,澄清沒有砍百萬棵樹,更不會為了太陽光電毀林、毀農、毀漁,引發光電業者反彈。立委洪申瀚、周春米等人13日舉行「太陽光電推動爭議檢討改善公聽會」,邀請農委會、經濟部、光電業者與環保團體共商光電爭點與解方。
陳吉仲強調,應優先推動屋頂型光電,可減輕能源轉型、糧食安全的壓力。農委會已盤點全國畜牧場,約可再增加2GW畜電共生,也有7985公頃無生態爭議的魚塭,可優先發展漁電共生。不過,光電業者認為農委會的推估太樂觀,他們舉例,畜電共生的屋頂型光電過去10年僅建置1GW,「未來最多也只能做0.5GW」;而依過去的經驗,漁電共生最多也僅能增加1GW。
畜電共生:農委會盤點2GW、業者稱最多0.5GW
陳吉仲指出,畜電共生的屋頂型光電爭議低,農委會已完成1.5萬家畜牧場盤點,「在大型畜牧場方面,屋頂型有1366場可擴充0.46GW,未設置屋頂型的3844場,可設置超過1GW,其餘中型畜牧場可再增加0.5GW」,合計近2GW。
光電業者卻質疑農委會推估不符現況,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長洪傳獻就說,畜牧場建築簡便,設置太陽能板風險很高,業者無法承諾保固20年,「過去推了10年,僅建置1GW,未來四年根本沒有2GW的成長空間,最多只能再做0.5GW」。
對此,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表示,畜舍老舊問題可以改善,「農委會以低利貸款協助畜牧場改善設備,累積放款243戶將近20億元。」他表示,畜牧場屋頂現況沒有全部蓋滿,主要是台電饋線不足,畜電共生推了十年,隨著饋線擴充、建築改善,「近三年已經有大幅增加,未來會增加得更快,不能僅以過去推動的成果去衡量未來成長空間。」
漁電共生:農委會盤點7985公頃可優先、業者盤點估最多1GW
漁電共生方面,農委會盤點全國養殖魚塭,並排除自然保護區、重要野鳥棲地等11種環境敏感區後,得出適合推動漁電共生的範圍有7985公頃。
洪傳獻則批評,目前全國一個漁電共生專區都沒有,過去三年政府推動「嚴重地層下陷不利農業經營地」2700多公頃架設太陽能,達成率不到10%,「依照此經驗,2025年,漁電共生最多也只能完成0.6~1GW。」
蔡昇甫澄清表示,以地層下陷區的經驗對比漁電共生達成率並不恰當。他說,地層下陷區有饋線不足、土地所有權人不清等問題;漁電共生專區距離聚落較近,饋線上較無問題,而且,經盤點的魚塭地主與養殖戶都有明確的所有權與經營者,只要兩者均同意,且沒有生態敏感問題,農委會就會簡化申請程序,加速推動漁電共生。
七股沿海土地資源協會理事長楊惠欽,以養殖業者的身分支持漁電共生。他說,台灣養殖漁業市場已經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影響漁民生計,透過漁電共生除適度調節產銷,也可增加漁民收入,「但農委會仍須提出更完善的漁電共生實證數據。」
不利農耕地:農委會盤點2383公頃可用、業者反應饋線不足難施作
此外,蔡昇甫表示,農委會也盤點38區、共2383公頃的「嚴重地層下陷不利農業經營地」,可以供給光電業者設置太陽能板。
光電業者則提出,實際前往不利農業經營地勘查,發現很多問題,「土地所有權人不明,很多上面已經有墳墓、廟宇,根本難以施作光電板。」還有地處偏遠、饋線不足的問題。
不利耕作區光電難行,業者看上農業與光電並行、農電共生的「營農型光電」、以及僅架設太陽能板、無耕作的「土地變更型光電」。但前者還無案例,後者有「毀農種電」爭議。
聯合再生能源公司執行長潘文輝認為,農委會握有80萬公頃的農地,「只需2萬公頃,就足以設置20GW的太陽光電,佔不到3%。」農委會應該開放16萬公頃休、廢耕地種電。但蔡昇甫澄清,農委會從2013年開始就不再鼓勵連續休耕,「農田多數是考量產銷調節、地力及人力而輪耕,不是廢耕。」
蔡昇甫坦言,營農型光電確實較困難,因大部分農作物都要行光合作用,「不是禁止業者做營農型,只是需要更縝密的評估,避免影響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
綠能應帶動農業轉型 陳吉仲:大家都不樂見被污名化
總結來說,業者對農委會的盤點拋出質疑,指未來四年漁電共生4GW、畜電2GW的目標過於樂觀,「我們推估漁電大約0.6GW、畜電不到1GW;若禁止地面型,2025年恐增加不到1.5GW」,洪傳獻說道。
陳吉仲則認為,發展綠能不應影響農業生產,而要帶動農業轉型,「再生能源不該只仰賴地面型光電,許多農業廢棄物、排泄物,也可發綠電。」他認為,增加地面型光電以外的綠能,可同時減輕能源轉型及糧食安全的壓力,「大家都不樂見綠能被污名化。」
至於饋線問題,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也承諾協調台電配合。經濟部表示,太陽光電20GW的發展目標,一開始為3GW的屋頂型光電加上17GW的地面型光電,「屋頂型目前已經達標3.57GW,因此將目標調整為6GW,未來也會滾動性檢討屋頂型光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