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趙家緯/氣候緊急時代的閱讀指南:我的推薦與不推薦書單

    文/趙家緯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應綠盟提出的無法拒絕的邀請,幫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防疫馬鈴薯的抗暖化居家生活」計畫寫了書單推薦文,列出了十本推薦閱讀。當初邀稿時,是提到只要600、700字臉書推文,但寫一寫,就破了2000字,也就沒辦法提出為何不推薦法蘭岑的《地球盡頭的盡頭》與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登豪斯的《氣候賭局》此兩本近期知名度頗高的氣候相關書籍。趁著勞動節連假期間,補充說明為何不推薦的文章,串接成完整的書評討論。

    當新冠肺炎讓地球喘息此類的外電報導在社群媒體上瘋傳時,卻似乎忘了當前的氣候與生態危機,仍是持續的。依據最新監測結果,三月份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414ppm,逼近可將增溫抑制在1.5°C以下的430ppm限值。而即使2020年因疫情之故,讓全球排碳削減幅度可達到5.5%,有史以來最高。但若要達到抑制增溫的目標,全球每年減碳幅度要達到7.6%以上。因此,我們須藉由閱讀探索氣候危機的根源,方能進一步思考能源轉型之路,打造零碳社會。

    探問氣候危機的根源

    若要探索氣候危機的根源,橫跨人類學、社會學與哲學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布魯諾 · 拉圖的《面對蓋婭:新氣候體制八講》則從「自然」概念的建構出發,探討人類為何會漠視生態危機,並指出我們需擺脫仰賴民族國家為治理基礎的舊氣候體制,嘗試建立新氣候體制。但氣候為何緊急,乃是各項極端氣候事件以及化石燃料開採體系的受害者已非想像的未來,而是正在發生之中。

    知名記者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於2014年出版的《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一書中,探訪了諸多個反抗化石燃料開發案的原住民社區,記錄著其受到的衝擊。並直指所謂的「低碳好商機」以及「科技彌賽亞」等思維不足以扭轉氣候危機,唯有喚起全球性群眾抵抗運動,推動根本的經濟轉型,扭轉資源分配的權力,方可有效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

    在《天翻地覆》中,並未能有助讀者理解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的衝擊,然在《氣候緊急時代來了》一書中,紐約雜誌副主編大衛・華勒斯威爾斯,則將氣候變遷領域艱澀的期刊論文與厚重評估報告中所提出的氣候衝擊,化為易懂的文字,讓大眾可理解氣候變遷對糧食、海洋、公共衛生、國家安全的影響,更指出個別的衝擊,均可能因其連鎖性效應形成系統危機。但在此書中,在第十九章關於核能作為減碳選項以及德國以廢核導致排碳量大增兩點的討論就較不夠週全。集體行動如何促成系統變遷的分析,也未如娜歐蜜・克萊恩宏觀也有第一線的觀察。

    擺脫犧牲

    談到減碳一事,國內許多討論的焦點均會聚焦在核能上。然依據國際能源總署分析,核能的減碳貢獻度僅有3%,且核能工業鏈從鈾礦開採、核電廠營運再到核廢處理均對社會、環境產生極高的風險。若要全面了解核能工業的影響,則可由美國歷史學者凱特・布朗的《鈽托邦》出發,該描繪了美國與俄羅斯兩個鄰近鈽濃縮工廠的城鎮所受到職災、輻射外洩的衝擊。更期待國內出版可引進其2019年的《新作生存者手冊:未來世代的車諾比指南》(Manual for Survival: A Chernobyl Guide to the Future)一書,該書翻找了新的檔案資料,指出車諾比事件的真實受災人數與影響,均遠高於聯合國的官方資料。

    若將目光移至東亞,東大教授高橋哲哉所著的犧牲的體系一書則直指「核電是一種必須要在其內部和外部都同時預設犧牲才能成立的體系」,包括了常規運轉下勞工的犧牲、大事故發生後的當地與周邊社區與環境的犧牲、以及放射物質的擴散後的跨境風險。

    面對福島核災對日本的衝擊,知名導演岩井俊二在2012年出版的《庭守之犬》此科幻小說,想像了一個核災後的世界,人類受到輻射影響下的生殖失能,苟延殘喘下的生命力。在2013年台灣反核運動正炙之時,伊格言亦出版了《零地點》,想像若核四廠試運轉發生核災之時,台灣將面臨的衝擊。小說中將反核團體倡議材料常提到的核電風險,加以具象化,諸如北台灣災區成為孤島,苗栗以北農畜牧食品禁止食用,翡翠水庫飲用水源污染,銀行出現擠兌潮等。

    可行解方

    若核能不是解答,那麼在疫情之外,我們到底有沒有足夠的解決方案可以扭轉全球的排放趨勢?由循環台灣基金會所引進的《Drawdown 反轉地球暖化100招》一書,則盤點了各項技術發展的趨勢與成本,分析了可將全球增溫抑制在攝氏1.5°C的減碳策略。除了耳熟能詳的太陽光電、電動車等技術性的解答外,其亦將評估了宜行人城市規劃、提升發展中國家女孩教育、混牧林業等措施的減碳潛力。讀者可由這100招對照台灣官方減碳方案,鑑別現行政策不足之處。

    然台灣提升氣候政策的一大阻礙,乃是工商團體仍視減碳為成本,而非商機。然而著有《第三次工業革命》、《物聯網革命》等書,被國內工商領袖視為重要趨勢觀測家的傑瑞米・里夫金則於去年出版《全球綠色經濟新政策》一書,該書延續著其認為分散式能源系統才符合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論點,從科技創新以及產業競爭力的角度,指出後化石燃料與後核能時代已然到來。並以大篇幅討論如何引導金融業與退休基金從高污染行業撤資,轉而打造智慧綠色基礎設施。

    若將目光移至台灣,近年來台灣在能源轉型的投入,以建立了諸多在地轉型行動者的案例。筆者亦有參與撰寫的《日常生活能源革命》,則從跨界反空污行動、從都市到鄉野的公民電廠、節能優先的工商新典範以及市民就是能源的地方治理嘗試等四個角度,記錄了台灣近年來轉型行動者的心路歷程,並從其遭遇的挑戰,論證整體能源轉型政策上不足之處,可提供社會大眾進一步思考該如何超前部署,方可因應氣候緊急時代。

    面臨地球盡頭的氣候賭徒

    近幾個月台灣書市上新出的氣候變遷書籍,在《氣候緊急時代來了》之外,就屬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登豪斯的《氣候賭局》以及知名小說家法蘭岑的《地球盡頭的盡頭》。但雖然兩書作者來頭不小,但從探求氣候危機根源、激發解決方案的想像與集體行動等準則來衡量這兩本書,我並不推薦。

    不推薦法蘭岑的散文集的主因,主因來自該書最後一章所收錄的紐約客雜誌專文〈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What If We Stopped Pretending?)。去年九月全球氣候關注度甚高時,看到紐約客雜誌刊載此文,原本以為在先前小說中會提到羅馬俱樂部的法蘭岑,會是火力支援,結果點開一讀,其構築的氣候末日場景,卻是放送減碳已無用論,暖化趨勢已註定超過兩度,已達無法挽回之時(point of no return),且紮了個「將資源投入減碳,則會排擠調適工作等」。

    但此類論點無疑是另一種懷疑論,對當前氣候行動的倡議嗤之以鼻。在氣候政策界,都把1.5°C與2°C當成目標值,但即使是超2°C,增溫2.2°C與2.8°C的衝擊還是不一樣的,所有的減碳努力仍有其價值。

    為證成其所稱的減碳無用論,法蘭岑在文中輕率提出綠能毀生態、高速鐵路不適用美國,批評綠色新政只是另一個假裝可以用巨大的再生能源計畫扭轉暖化。由於其認為減碳已無用,法蘭岑在文章最後一部分則是提出建構公平與文明的社會方能因應氣候危機帶來的混亂才是有意義的氣候行動,因此削減財富不平等是種氣候行動、追求公正選舉是種氣候行動,應對社群媒體上的憎恨言論是種氣候行動。

    但諷刺的是,綠色新政的倡議者正是從系統變遷的角度出發,要同時追求社會平等與低碳轉型。所以非常活躍的美國氣候政治學者Leah Stokes 就諷刺的說:「當你安穩躲在自己構築的氣候末日碉堡之時,幹嘛花時間好好理解綠色新政的政策提案內容啊」。

    但若要精準的用一句話反推薦法蘭岑這篇文章,則可用暖化曲棍球曲線理論的建立者Micheal Mann教授的批評:「這篇文章的標題應該改為『我們能否不再假裝的末日已無法避免的錯誤預言,只是種加密後的氣候否定論並無二致,都只是提倡無需氣候行動的議程』」

    至於諾登豪斯的《氣候賭局》一書,其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了如何量化氣候變遷的衝擊,怎麼從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討論氣候政策,是理解減碳政策所仰賴的整合性評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IAMs)的好素材,但因出版社與推薦者的怠惰,使此書對於台灣的減碳政策討論甚至是弊大於利。

    首先是此書出版於2013年,這7年之間,全球無論是減量與衝擊評估的進展程度已有大幅進展,IPCC都已出版第五次評估報告1.5°C特別報告等兩份重量級政策評估報告,直指減量至攝氏2°C僅會使全球的年均經濟成長率略幅下降 0.06%。而氣候談判場域,也已從哥本哈根時的南北減量責任僵局走出,進展到巴黎協議的全球行動。在能源科技上,在許多市場中再生能源已成最成本最低的發電選項。在2013年出版的《氣候賭局》一書中,當然無法預視到此後發展,因此出版中譯版的出版社應有責任邀請台灣學者撰寫一篇導讀補充在政策、理論上的最新發展。

    且諾登豪斯雖被稱為整合性評估模型之父,但多年以來,他研究指出的最適減碳目標是攝氏3~3.5°C此論點,早已飽受批評。故在其得獎後,知名的經濟人類學家Jason Hickel在外交政策上就發表「頒給氣候災難的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 for Climate Catastrophe)一文,批評其所發展的整合性評估模型(DICE模型)中,因採用偏高的折現率以及未考慮氣候變遷臨界點的衝擊,導致其所謂的最適減碳目標遠高於抑制增溫不超過攝氏2°C甚至1.5°C的全球氣候政策目標。

    而由知名的氣候經濟學家史登爵士創辦的「格蘭瑟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院」 (The 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的政策與溝通總監Bob Ward 也為文批評諾登豪斯的研究大規模低估氣候變遷風險,導致其研究成果反倒成為暖化懷疑論的論述彈藥。

    而此場景也在台灣出現,如陳立誠就寫了〈暖化?不要窮緊張〉一文,引諾登豪斯論點批評台灣被深度減碳論洗腦。我相信諸多為此書中文版寫序的老師們,絕非認同諾登豪斯所謂的3.5°C是最適減碳目標的看法,也不用採用跟陳立誠類似的視角引伸此書論點,因此就跟應該在推薦序時,立體提出這30年來諾登豪斯理論引起的一系列爭辯,方有助於國內讀者掌握此書脈絡。

    針對此書細部內容的評論,可能得另文討論,但就簡要談書中以成本效益分析求取最適減碳目標的問題。在此書中,將成本效益分析比喻為「模糊的望遠鏡」,要在高度不確定下預測未來衝擊。諾登豪斯在第17章中對於現今氣候談判所仰賴的明定攝氏2°C、1.5°C之類抑制升溫目標方法(target approach)的批評,認為應該要依據成本效益分析,找出最適減碳目標才是合理作為。但此論點,一方面已非現今氣候談判場域的討論重點,巴黎協議已經目標明文訂入條文,另一方面也是未正視成本效益分析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侷限。

    如去年過世的氣候經濟學界另一巨擘哈佛大學教授Martin L. Weitzman對此書書評,就指出氣候變遷經濟分析是個來自地獄的問題(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is a problem from hell),在欠缺對於發生機率低但衝擊程度很大的長尾風險(tail-risk)考量之下,將導致整合性評估模型中關鍵的損害函數誤判,因此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獨尊成本效益分析的結果是有過度自信的危險。因此Weitzman在此書評就此句作結:「當我們使用氣候賭局中稱的模糊的望遠鏡探索氣候政策時,但要記得要針對高排放情境時的長尾風險多購買些保險。」

    氣候緊急時代的閱讀指南

    2020年原被喻為永續發展超級政策年,因為7月在紐約舉辦的聯合國高階政治論壇要就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進行通盤檢討,10月份則要在昆明舉辦第15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訂定未來十年的全球生態保育計畫,再來就是11月要在格拉斯哥舉辦的第26屆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正式啟動巴黎協定。但因為疫情之故,後面兩者已經確認延期。

    但鑑於2020在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議題上的重要性,有不少重要的氣候變遷作品,都在這兩年出版。而過往台灣在氣候與能源議題上的譯作數量少且良莠不齊(包括懷疑論過時),均無助台灣面對氣候緊急狀態。在此列一系列值得引進的作品,Naomi Klein的《著火了:為何我們亟需綠色新政》我去年已有寫文介紹,其他書單就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參考,特別是在出版業奮鬥的朋友,下列六本書若可有中譯版,都有助於台灣以新觀點面對氣候緊急時代。

    作者推薦書單
    1.前任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秘書長 Christiana Figueres 與Tom Rivett-Carnac的The Future We Choose: Surviving the Climate Crisis (2月已出版,蠻好讀的,但可惜沒有太多的氣候談判內幕。)

    2.氣候與能源獨立記者Kate Aronoff、進步派學者Alyssa Battistoni、Daniel Aldana Cohen、Thea Riofrancos等合著的A Planet to Win: Why We Need a Green New Deal (2019.11出版,電子版可免費下載)

    3.石油世紀作者 Daniel Yergin 的The New Map: Energy, Climate, and the Clash of Nations (2020.9出版)

    4.青年氣候領袖之一 Jamie Margolin ,Greta Thunberg寫序的Youth to Power:Your Voice and How to Use It (2020.6出版)

    5.日出運動的看板人物Varshini Prakash 與Guido Girgenti 等合寫的Winning the Green New Deal: Why We Must, How We Can(2020.8出版)

    6.Noam Chomsky、 左派經濟學研究重鎮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PERI) 的主任Robert Pollin 等合著 The Climate Crisis and the Global Green New Dea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aving the Planet (2020.9,希望正式版的封面不會那麼難看)

    ※本文轉載自作者Medium〈氣候緊急時代的閱讀指南〉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