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想知道
德國汽車業界並不樂見交通轉型,汽車是德國的重要經濟,汽車工業態度強勢,,轉型可能危及他們的生計。不過,政府與業界在近年出現明顯的大改變。德國政府去年底決定投資十億歐元用於減少空氣污染的交通解決方案。
報導/陳文姿
BMW、賓士、奧迪、保時捷、福斯,這些車廠世界知名,是德國人的驕傲,但說到交通轉型跟減碳,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交通部門已經連續兩年排碳量不減反增,2016年甚至比2015年高出4百萬噸。跟建築、工業與能源部門相比,交通轉型是德國最抗拒的部份。
2015年起,德國汽車界面臨一連串風暴--福斯車輛廢氣造假醜聞、城市空污超出歐盟規定、柴油車禁令、以及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終於,德國開始改變,政府拿出十億歐元減少柴油車空污、促進綠色交通;車廠也大舉投入電動車競爭。但抗拒與改革之間,德國是否真心轉型?民眾是否願意改變交通習慣?這些仍考驗著轉型未來。
經濟與訴訟壓力 政府與車廠不得不改
德國汽車業界並不樂見交通轉型,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環境與氣候政策主任舒列奧絲(Miranda Schreurs)指出,汽車是德國的重要經濟,汽車工業態度強勢,加上80萬人在汽車業工作,200萬人為相關產業工作,轉型可能危及他們的生計。每次歐盟打算提出更嚴格的排放標準時,汽車產業就不停的阻撓談判。
不僅如此,政治人物也常站在汽車業這邊,德國交通轉型智庫 Agora Verkehrswende執行長霍厚德(Christian Hochfeld)說,這不單是為產業發言,政府也擔心快速變革會影響勞工生計。
不過,政府與業界在近年出現明顯的大改變。德國政府去年底決定投資十億歐元用於減少空氣污染的交通解決方案。因素之一就是德國被歐盟警告城市空污嚴重,二氧化氮(NO2)超過規定,環保團體據此告上法庭,最高行政法院裁定城市有權禁止柴油車。北部大城漢堡於五月底開始柴油車禁令,斯圖加特也確定明年跟上。
綠色和平交通與氣候變遷倡議員史戴分(Benjamin Stephan)指出,沒有政治人物想得罪柴油車主們,所以他們將更積極的採取「其他」作為來減少空污,例如改善公共交通、建設更多腳踏車道等。因此,就算沒有明確的柴油車禁令,對實質的交通轉型還是有所助益。
車廠也開始有所作為,2017年的法蘭克福車展電動車成為主角,車廠展現投資企圖心。雖然有人認為這是福斯廢氣造假醜聞引發的效應,但史戴分從車輛銷售數字分析,德國車廠是在中國電動車經濟的崛起後,面對國際競爭,才終於認清現實。
但在霍厚德眼裡,德國車廠的改變並非是真心轉型。可別忘了它們阻撓歐盟將汽車排碳標準加嚴的行為。一手投資電動車,又一手阻饒歐盟減碳的矛盾行為,霍厚德的解讀是--德國車廠想繼續在歐洲大賺汽油車跟柴油車的錢,獲取利益後就有更多資金投資電動車,去賺全世界的錢。
民眾交通習慣改變不易 從體驗與降價著手
從民眾反映來看,德國自柴油車醜聞與柴油車禁令以來,柴油車銷售一路下跌,但轉向電動車的數量卻不多,而是改買汽油車或油電混合車。原因包括充電樁不足、德國境內不易買到電動車、開車習慣難以改變等。
霍厚德說,交通轉型本質上就比較難。能源轉型的電力來自燃煤還是太陽,對民眾來說都一樣。但對一個開十幾年汽車的人,要更換電動車或改採公共交通工具,都必須改變習慣,而人們並不喜歡改變。
但機會不是沒有,史戴分說,想拿氣候變遷去說服人們減碳並不容易,但是,交通就在人們的周遭。希望減少車輛換來更多安全與自然的空間、希望減少空污,這些都是最貼近生活的心願。